12月22日下午,由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与江苏好东方集团主办,主题为“逆转 · 重振 · 创新——沪上八家画廊总经理纵论艺术市场”的首期“好东方文化创新沙龙”在复旦大学举行。
沙龙参与者包括来自上海奥赛艺术品经营有限公司、上海华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华府艺术空间、上海回真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索美画廊、大剧院画廊、安理达艺术空间、天线空间等八家上海画廊的负责人,以及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陈海波,和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等。参与者就当下画廊面临的问题展开了交流。
2016年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于上海展览中心亮相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汤筠冰(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
有几个数据,最新出炉的,2016年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全球调查当中,这个调查是从15个国家进行的文化调查,受访者对中国的整体的评价是:经济实力突出、军事政治外交实力向前,但文化实力有限,艺术包含在文化这个体系当中。
最新2016年欧洲艺术博览会全球市场报告显示,在2015年全球艺术品市场当中,有三大艺术品市场主导,第一大艺术市场美国占43%,其次是英国21%,中国是第三位,19%。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一个完全不可忽视的力量。
艺术品市场,在美国的消费主体是中产阶级。中国的中产阶级是从1993年形成的,中国的中产阶级在上升阶段,他们能够接受怎样的艺术消费?我们看到一帮中产阶级会去国外扫货,但是他们会买艺术品吗?
从文化角度来看,海派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是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候。1933年,沈从文就开始批判这些海派艺术,觉得海派艺术和一些商品拍卖连接太紧密,文化艺术沦落成商业的帮凶,这是1933年的发问。上海的艺术市场从1990年代的规整之后,现在在中国有什么样的位置?上海艺术有没有形成一种新的风气?
这个沙龙的性质正好是学理和实践的碰撞,特别想听听各位来自实践第一线画廊的专家意见。
中国的艺术生态不健康
华雨舟(上海华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近年几个展览参观人数上升,并不代表上海的艺术氛围达到了某个高度,只是一个契机。中国的艺术状态的生态不健康,不健康在哪里?
20多年前我们开始做画廊,一开始人们买艺术品的时候,可能是喜欢艺术品,从似懂非懂,到慢慢拥有。后来很多基金介入,有文化产业的权重、股权,反正就给你做成一个艺术品市场。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介绍买了以后会增值。
具有经济能力的人,来到你的画廊,他想听到的是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多么重要,这个东西对于生活来讲多么不可缺少,而不是要你帮我设计一条可以赚钱的渠道。但是现在都是在说若干年以后不得了,很多人都是为了这个若干年以后不得了,最后尝到了失败。中国的市场,有一波人进来了,头破血流走了。
11月,上海简直就是一个艺术中心,但是这个中心,跟我们在座的部分画廊是不相干的。现在上海诞生了新型艺术博览会(ART021/西岸艺术博览会),这是很年轻的博览会,在全世界受到广泛的关注,对它的好评可以超过一百个上海艺博会,无形当中,我们看到一个主流和非主流的概念。这是比较伤人的,我做了这么多年艺术,你怎么把我还看成一个非主流?你刚刚出来,一个老外到上海来,就变成了主流?不是这么简单。
如果关注亚洲市场的人,就会发现,这两年,整个大平台里面,有印度的、印尼的、新加坡的、马来西亚的画家,中国的画家,已经从60%缩到10%都不到。中国的艺术市场,尤其是上海的艺术市场,是亚健康的状态,如果我们只是看数据,会觉得五年以后我们就成为世界第一,但是从生态来看,我们的销售方法、我们推广艺术家的方法,绝对不是这么一回事。
为什么我们某些富豪会去买国外的艺术品?这是规则的问题。当我花大把资金买一件全世界认可的艺术品的时候,代表的是规则和安全体系,不可能花几十亿去买一个不安全的体系,是这样的概念。2016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现场
上海的艺术环境没有想象的这么繁华
王子(天线空间)据我了解,其实大部分空间成立到现在,有内容和有质量的展览,还不是很多。整个的上海艺术环境,实际上没有大家想象的这么繁华。比如说艺术家的基数,上海并不是很多,多数的这些美术馆和艺术空间,没有专业的团队在做策展。现在我们中国国内的体系和系统很短,一个艺术家从大学毕业到画廊做展览,90%以上的艺术家展览结束了就去了私人收藏和拍卖行,给大家讨论和展览的空间并不是很多。
市场上来说,当代艺术市场是比较国际化的,上海成了很好的国际艺术展览和销售平台,但是能去收藏当代艺术的人数和群体还是比较小众的。
这个市场完全形成了断层
程博瀚(大剧院画廊)我是2005年进入这个行业的,也经历过每天早上画廊一开门就有人进来买画,一直到下午。上海的文化艺术市场,已经分层了,已经很明显地分成文化爱好者和消费者层面,收藏者、投资者和资本进入的层面。
2005、2006年,每天早上进来买画的,他们有很大的空间。当时的价格对于大家来讲并不是天价,还是非常亲民的。我们画廊一直比较着力于传统写实方面,价格相对来讲比较低,那个时候,这些人真的是因为喜欢,可能带有收藏和投资的想法,但是并不那么明显。
后来,资金的介入,杠杆的介入,价格脱离了正常的艺术品市场,到2011年,这个市场完全形成了断层。
为什么上海艺博会这样一个平台上出现了更多的买家,只是停留在文化爱好者和消费者层面,他们确实有需要,只是需要5到6万的作品,给他的家庭环境带来变化。真正的收藏者、投资者,他们已经不去这样一个有消费者在的平台了,他们建立了另外一个平台。在新闻里面去看,上海艺术非常热,但是真正的艺术爱好者的热潮并没有形成,还是维持在原来的阶段。
是全民教育不够的问题
于晨燕(上海华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我们画廊最初选定的方向,一开始的定位也是在海派的基础上,以及现代海派的当代艺术家。我们找了一些在目前学术界和市场上相对有一些名气的艺术家,特别是玩当代的那一批水墨艺术家。我们也在关注传统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同时还在培养年轻一代。
从这六年一路走来,形形色色的藏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收入非常稳定的,有文化层次的,比如说医生、律师,大学里的老师也有。还有一类就是年轻人,年轻的企业家,他们是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1975年以后的那些企业家。
我们画廊虽然是经营的,但是很多地方承担了政府应该去做的事情,就是艺术教育。政府的教育,我觉得太差了,除了学艺术的和文学的,好多人不知道毕加索是谁。上一次的上海艺博会上,我们看到有穿着非常得体的人,会把手直接去触碰艺术作品。有好奇心是好的,但是他的这个行为,是全民教育不够的问题。
我们画廊的营运,很困难,让很多人理解当代艺术的理念、观念,艺术作品的真正含义,太难了,没有人会花30万买一件看不懂的作品。它的画面能不能给你思索,这是当代艺术很根本的问题。玩当代艺术并不是在现在,在未来。我们已经看到现在的90后,他们能看懂这些作品,一旦有经济能力的情况下就会买。对当代艺术的前景,我还是看好的。
创新是极其重要的
陈海波(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创新,我可以跟大家谈一些体会。我本人也在从事艺术品行业的推动、推广,这几年,尤其在文化走出去这个领域,我一直主攻中国当代陶瓷。2014年的中国新瓷走进博物馆特展,在国际上还有一些反响,尤其是中国的新瓷走进大英博物馆的时候,那天开幕仪式,欧洲很多主流媒体都来了,包括英国的皇室成员也来了,很多收藏爱好者都提出要收藏。所以说活动的创新很有必要。
今年6月份,我通过外交部把《大猴王》赠送给了潘基文,潘基文非常高兴。他在6月15日写了一封信:“文化的力量恰恰可以帮助并促进全球和谐和相互理解。”这个给了我们信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很乱
周建波(好东方集团)我们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说扬州刺绣,还有扬州代表性的古琴、漆器。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艺术品市场里面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是什么样的艺术?它显然和书画、油画、雕塑都不一样,它是一种工艺。而且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古代的富贵文化衍生的,比如说刺绣、漆器,以前都是满足于贡品这样的定位。现在还有没有市场需求?有多大的市场需求?
通过这几年参加国内外展会,我感到两个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市场很乱。从业人员的乱,现在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以及工艺美术大师满天飞,这些大师里面一定是鱼龙混杂的。市场的定价的乱,好多的作品定价明显虚高,这一部分也是跟当前的时代特点相关,随着国家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捧,吸引了大众的眼光,很多地方都要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企业,这样做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市场化、应该市场化?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应该市场化?这几年,我的感觉好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过度消费,这也是它的一个乱。
我也希望得到在座各位专家和老师的一些看法,你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它在市场上的地位到底是什么?工艺作为一种艺术很独特的门类,它的价格到底怎么体现?这也是我到现在没有想清楚的问题。
艺术应该注重当代性
蔡彭城(上海奥赛艺术品经营有限公司)
我们的作品往国际上推,有一个创新的问题,我们的作品如果还是在明代、清代、民国,那肯定不够。我们在创新这个问题上,要有一个国际性的语言,艺术家的创造要有国际语言,你要得到人家的认可,你也要真的有国际性。今天全球化的时代,如果我们还是仅仅强调我们的地域性、民族性,还是有问题的。中国传统书法,拿到国外展览,国外就觉得应该放在老古董里面,看的人没有感觉。所以我们绘画应该有当代性和时下性,有些涉及到人类共通的、人文的、更加宽泛的观念,我们在作品里好像没有很好地体现。我们画廊寻找艺术家的时候,也感到有一种期待。保利华谊(上海)首届艺术品拍卖会现场
希望在税收上有利于文化的政策落实
蔡彭城(上海奥赛艺术品经营有限公司)再就是外部环境的问题,税收的问题,如果我们在今天保利首拍当中,买一件作品,法国进来的。比如说500万元人民币,但是你的佣金15%,再加上6%的海关关税,17%的预增增值税,500万的东西变成多少钱了?
主管文化的这块,我不知道是不是考虑到怎么出去。美国二战以后,原来买毕加索,买凡·高,后来转向推广美国本土艺术家,推美国抽象表现主义,重点就是推这些人,在国际上发出声音。我们今天中国的文化,我们自身的东西,要推到国际上去,我们靠什么,我们的手段是什么,我们的渠道是什么?我们的政策,我们的税收等,能不能和国际上大的拍卖行竞争?仅仅参加迈阿密、香港、纽约的展览远远不够,太多的空白点需要我们去宣传,去做工作。谁来做这个工作,国家有没有一个整体的思考,一个战略目标?希望在税收上有利于文化的政策落实,或者让艺术品走出去、引进来。
http://www.dxsbao.com/art/181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