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调研论文一直苦恼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调查了很多主体,发现了很多现象,却无法把它们系统地联系起来,找不到一个一以贯之的逻辑,真的是太烦人了。
通过这几天观察、访谈下乡小学的学生、家长以及校长,我知道了很多故事。一到学校会觉得这里处处都是问题,如某些学生调皮甚至是野蛮、一个学校只有九个老师,且大多是中专、大专学历,只有三位老师(包括校长在内)是本科学历、还有学生家长缺乏对孩子的管理,放任自流等等。这些我们都似乎有个大概的了解,但是当我脱离出定量研究的以数为本位的缺陷之后,深入到一个个真正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带给我的感觉是震撼性的。我采访了一位男生,家里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他一开始给我的感觉是不太好的,问他问题他得支支吾吾好一会儿才能答出来。可是从后面我和他的聊天中我认识到:他的父亲和母亲对待他和他的姐姐弟弟的方式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行为模式、心理状态等)他父亲对待孩子犯错的方式是“一人犯错,全部挨打”的连坐制度,这种极其原始的教育方法让他的身心受到重创。他总是喜欢低着头、想找人聊天却又害怕不被接受、班里的女生欺负他、班里的男生也排斥他。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他成为一个对未来失去希望的人,我和他谈话时他最触动我也是最让我感到悲伤的一句话是“上学去哪里不一样啊,随便啦!对我学渣来说都一样。”这种丧气并不是一种自我调侃,而是一种对未来的迷茫甚至绝望之后的自我封闭。我并不是在农村长大的,可能我不了解的现象还有许多,可能比这还坏的现象仍有更多。可是这些怪谁呢?怪父母?那上一代的父母就不是受害者了吗?在这样的代际恶性循环里,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施暴者,每一个人也都可能是受害者。今天那个小男孩和他的同学发生了口角,两个人打了起来。我在他打在同学的重拳上仿佛看见了他父亲的影子。昨天下午放学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我又想到在这样的边缘化地区乡村教育的就像走在夕阳下的孩子,不知是在慢慢没落还是在不知走向何方。
我希望我们的调研是具有真正的社会价值的,真正能指出乡村教育在某些方面的症结所在和解决方法。乡村教育的问题牵扯到太多主体、历史遗留问题等等,我不指望我们的调研成果能够做出多大的改变。但是若能给这些小小的、活生生的生命带来一丝希望,这将是我们莫大的荣耀,也是我们调研的最终目的。
http://www.dxsbao.com/art/1965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