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否改变命运?关于这个问题,当下议论纷纷。从前耳边总会传来长辈们“知识改变命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等督促我们学习的声音,然而随着“富二代”“官二代”等现象的发生,社会上开始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等对教育的消极看法。教育到底是促进社会分层还是固化了社会分层?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展开了学习,同时观看了纪录片《人生七年》并进行了一场辩论赛。
综合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认为无论是功能主义还是冲突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都各有其道理,也难免有其不足之处。其实,教育在社会各阶层间的纵向流动过程中应该是在扮演着“桥梁”与“屏障”的双重角色,但若是在二者之间选其一的话,基于中国当下这个时代,我还是更倾向于功能主义,我相信如果我们能采取恰当的措施,是可以弱化教育在社会分层中的“屏障”作用,而强化其“桥梁”作用。
从古至今,教育改变命运的例子不在少数。古有匡衡、宋濂,后有像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家境贫寒,白天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后期,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最终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谜。还有薛其坤,如今是一位顶尖的科学家,而当年他只是齐鲁大地上的一个放牛娃。此外,在纪录片《人生七年》中,出生于下层的尼克,从偏远地区只有一间屋子的小学一路上了牛津,真正打破了壁垒,后来在美国成为了一名物理教授。这种成功的案例,在今天的中国大量存在,这些鲜活的例子都是对教育促进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功能的积极肯定。
据麦克思2010—2014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从2009—2013 年,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普遍高于高职高专的月收入。此外,麦克思为更好地了解高等教育对毕业生就业后的持续性影响,还对2010届的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学历层次的高等教育对毕业生的收入会产生影响。学历层次越高,学生越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这些调查数据的结果正是表明了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下,我们所处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复杂,各个工作的技术含量高低大有不同。而在这其中,正是教育所具有的筛选功能使得最有资格、最有实力的人得以脱颖而出,去承担那些复杂精细的工作。通过教育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能力上的筛选,然后将他们分配到适合自己的不同职业岗位上,实现社会分层。因而,教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就成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资源,成为获取一种更高收入、更高社会地位的工作入场券。
诚然,功能主义存在的一大弊端就是假设教育机会平等,而在我国当下的实际情况中,的确无法完全保证教育机会平等,这也是影响教育促进社会分层功能的一大问题,但并不能因此就否认教育的意义,这并不是教育本身的错误,而恰恰是因为教育所具有的强大的功能,引起人们的竞相追逐,而处于劣势地位的人难免受到打击,丧失信心。但是国家也在努力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不断推出一系列政策保证教育公平,如:高校农村专向计划、贫困生建档立卡以及计划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等等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也说明了中国精英大学的生源是向中下阶层“开门”的。当然,向上层流动的过程注定是艰难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努力从“教育”这条通道攀升,要想往上走就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辛苦。反观那些打着“阶层固化”的名义,抱怨着读书无用的人,究竟真的是教育的问题还是自身的问题呢?我想大多数并不是真的因为教育无用,而是害怕辛苦,放弃努力,不是教育抛弃了你,是你放弃了教育。
“旧时王谢堂前燕”尚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应该相信学习依然是跨越阶级局限的必经之路,教育确确实实能够改变命运。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生阶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沿着教育这条道路,一点点向前走,去跳出我们这个阶层的视野和格局,去接触比我们阶层高的人,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实现新的飞跃!
http://www.dxsbao.com/art/2609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