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对其学习的效果极其重要。文章从各个理论对学习理论的探究,并从自身应用出发,分析学习动机的意义。
关键词:学习动机;动机理论
1学习动机概述
1.1学习动机内涵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特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是成就动机的一种。有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并不是通过直接进入认知建构过程而对学习产生作用的,而是以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意志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
1.2不同理论对学习动机的阐述
一、行为主义理论——强化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受到强化的结果,人的行为取决于学习行为与刺激因为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并可以通过强化增加这种学习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是在反应之后呈现令人满意的刺激导致了该反应的增加;负强化是通过去除反应后的厌恶刺激而增强反应。具体而言,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如得到好成绩、教师和家长的赞扬等),他们就会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如没得到好分数或赞扬),就会缺乏学习的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如遭到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
自我效能感认为动机产生是由于人们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效能期望)。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的强化,行为主义强调强化是动机产生的原因,然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认为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强化只是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而真正动机产生于自我效能感,即对自己能力的信念。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对任务付出的努力、面临挫折时能坚持多久以及从失败中恢复的能力。学生通过四个主要来源获得自我效能感,按影响程度分别为:第一,亲历的掌握经验,为学习者自己的能力直接提供反馈,尤其是学生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是一个最基本的途径。第二,替代性经验,提供有关他人成就的比较性信息,这时榜样、观察。
二、人本主义理论——需要层次说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动机源于主体的需要。需要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方向,不同主体有不同需求,同一主体不同时间的需求也有所不同。马斯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前四者被归为缺失需要,即满足自己生存需求的需要;后三者归为成长需要,即人们认识、理解、欣赏美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激励个体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一旦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三、成就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主要分为成就动机理论和动机的期望一价值理论。两者着眼于成就动机,认为学习的内在推力就是对成就的追求。成就动机理论中,麦克利兰认为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避免失败的意向,一个人趋向目标的行为受着两者的共同影响。阿特金森趋向成功的动机是成就需要、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三者乘积的函数,如果一个人在一种特定的情景中获得成功的需要大于避免失败的需要,他就敢于冒风险去尝试并追求成功。
四、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理论认为人的想法调节人的成就行为,即学习动机及其他动机产生或者行为频率增加的原因在于个体对于什么事情将带来奖励的想法决定,也就是说如果个体并不认为他们所得到的某种奖励由某行为所引发的,他们就不会预期之后类似的行为会带来同样的奖励,因此,奖励也就无法影响以后的行为。理论还强调期望假设和强化的价值都会决定行为,而且它不仅和成功的概率相关更是和个体需要和其他强化的关联密切。
五、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强调认知,认为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即如何归因行为,从哪方面为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寻找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找原因。其中,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有三个维度——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每个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稳定因素,可控的,则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反之,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产生侥幸心理。
六、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认为人们对能力的不同内隐观念决定了行为动机的方向。其中德维克把成就目标分为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倾向表现目标的学生动机往往是为了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实力,避免让别人看不起,而倾向掌握目标的学生的动机往往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技能,获得知识。
七、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动机是人们建立一个正面的自我形象的倾向,它把成就动机划分成四象限模型,并认为个体在竞争场合下的情绪反应受到竞争结果将被自我和他人做出来的关于自身的能力推断影响,即结果让他们看上去更无能还是更具有竞争力。
八、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主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使其努力掌控环境中的挑战。学习动力是学生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以获得自主性、自我决定感和他人归属感,以满足胜任感、自主性和归属感。同时它将动机划分为内在动机、内化动机和外在动机,学习动机激发重点应该是外部动机的内化。
1.3不同理论学习动机的基本观点
具体归纳如表1
理论
代表人物
基本理论
强化论
斯金纳
引起动机与习得行为一样,都是强化的结果。学习行为得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反之则减弱。
需要层次说
马斯诺
1.动机源于需要的驱动。
2.人的需要是一个由低到高的逐步上升的层级系统(需要“金字塔”),主要包括两大类: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
3.缺失需要即是生存所需,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一旦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成长需要即是社会适应所需,很少得到完全满足,并且一旦满足,所产生的动机将进一步增强。
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
人的行为受行为后果与先行因素的交互影响。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但是,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到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
期望包括结果期望与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是指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而效能期望则是指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是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里兰
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避免失败目标的活动的一般倾向。成就动机包括力求成功与避免失败两种意向,成就行为体现了两种倾向的冲突,关键在于哪种意向占据上风。
控制点理论
罗特
期望和强化以及强化的价值都将决定行为。期望是基于对行为是否被强化的主观感知。
一个人在某特定情境下的期望不仅受到对该情境下的强化信念影响,还受到在类似情境的经验下归纳出的普遍期望的影响。
控制点就是个体对于强化的偶然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内控强调结果由个体的自身行为造成或由个体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决定;反之,外控则认为事情是由个体之外的因素导致。
归因理论
韦纳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成就目标理论
德维克
1.个体出现退避或进取的不同倾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体的目标取向不同:表现目标取向的个体(自我卷入学习者)致力于通过寻求关于自身能力的肯定性评价、避免否定性评价来展示自身能力的高水平;而掌握目标取向的个体(任务卷入学习者)致力于发展掌握新技能、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2. 形成不同目标取向的深层原因的是两种不同的能力观:能力实体观认为,能力是个体内部的一种不能改变的实体;能力增长观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的。
3.倾向表现目标的个体则认为,智力或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因而力求收集与能力有关的证据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利评价,避免消极评价;倾向掌握目标的个体认为,智力是可以培养、可以发展的,因而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能力。
自我价值理论
科温顿
1.人有得到赞同、爱、尊重的需要,同时会拒绝或否认自己的失败。这种保护和防御以建立一个正面自我形象的倾向就是自我价值动机(self-worth motive)。在这种前提指导下,自我价值感便成为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机。
2.自我价值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能力、成功、自我价值感三者形成连锁因果关系:有能力的人容易成功,成功又给人以自我价值感。
自我决定理论
德西
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
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
表1
2、学习动机运用
通过以上九种理论的阐述,我更为认同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效能期望说明了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就自己的大学学习高等数学的经历来说,作为一个文科生,数学是我的弱项,所以当我大学开始学习高数,我对自己的学习很不确定,我害怕跟不上老师,害怕听不懂,也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获得好成绩,因此对于数学我有较低的效能感,当我一有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要放弃。但是当我朋友知道后,她选择了积极的去引导我,她和我一起学习高数,不会的互相讨论。因为上课有三节课,课间的时候她总是会叫我休息,不要长时间处于高压的状态,长期一来,我对高数的恐惧感不知不觉的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兴趣和成就感,并且最后我们两个都在最后考试中取得了好的成绩。这也是行为主义强调的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
http://www.dxsbao.com/art/2614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