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好的豆角被切得粒粒分明,新鲜骨头剁入雾气缭绕的高汤,肉末在热油里“滋啦”翻滚。细长的面条在熟练的抖捞下汤汁四溅,码入碗中,淋上秘制的底汤,来一点肉燥,撒上葱花,这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粉就成了。从四岁就开始“嗦粉”的长沙小哥还在镜头前趣味教学,直教人想大快朵颐,再来一碗:“崽啊,嗦了这碗粉!”
这是《早餐中国》第一季的第一集:湖南长沙《肉丝粉》。以湖南长沙为起点,导演在中国各地努力地寻找人们记忆中独有的早餐,记录着每个城市街头小巷平凡但热闹的早餐店。《早餐中国》总导演王圣志在每集《早餐中国》片尾都流露着初心:“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
不同于《舌尖上的中国》讲的中国人与美食的宏大故事,《早餐中国》叙说的是小家与一餐的“纠葛”。这一份早餐,承载着经营者为了生活打拼的辛酸不易,又饱含着老食客对生活的一点念想。老北京胡同里喝豆汁的婆婆那一句:“我就好这口,你这点念想都不满足我吗?”就能够让早餐店老板坚持日复一日地起早贪黑。
如果说其他美食纪录片是一个成熟大叔,《早餐中国》更像是一个刚刚脱去青涩的年轻人,还带着一丝可爱与浪漫。《早餐中国》剪辑很轻快,没有选择大量旁白作为影片引线,而是采用跳跃的“网感”文字、表情符号在拍摄主体上来表达,画风轻松有趣,满满“综艺感”。
遍观纪实风的慢节奏纪录片,《早餐中国》每集五分钟的轻体量,却涵盖了一份早餐、一个城市、一方人的情怀,让年轻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下也可以一品生活细微的幸福。特别的是,导演还不局限于客观的拍摄,他会和老板、食客们进行采访交流,街采式的镜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即便没有吃过那份早餐,观众也能在老板与食客的打趣中、在小孩子烫了嘴的猴急中、在“好吃的要留到最后”的话语中,找到细碎生活的美好。
其实中国人对美食的偏爱可谓是到达了一定境界,在导演走访各个城市后,光是一份早餐,都可以拍上100集。新疆吐鲁番烤包子是馕坑的无心神作;宁夏羊杂碎的爽口“面肺”是面水羊肺的巧妙结合;福建龙岩簸箕粄是陈米的另类变身……每一份早餐,都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隐藏着人们对食物味道的不懈追求。在这些过程的真实记录中,《早餐中国》把每一个小家日常围绕着美食展开,以他们的自述娓娓道来。一方桌,一调羹,一碗一筷,平常却不曾让人厌倦,道是“民以食为天”,究其根本还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孕育的生活情怀。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的诗词人生》里写道:“热爱美食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情趣的人;擅长美食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能将以美食以文记之,一定是一个大雅之人。”在《早餐中国》片尾里,当早餐店老板一日的忙碌过去,静下来的时刻伴着一首单曲循环,叙说起老板两夫妻曾经的爱情奋斗故事、和儿女的牵绊、与食客的再相逢,都流露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眷恋,不知不觉过出了独有的情怀。随着镜头从老板的身影拉远,一个城市的剪影徐徐放映。公园健材上荡秋千的小孩、巷子里钉鞋的鞋匠、树边晒太阳午睡的老人、泡茶聊天的大叔……在老歌的缠绵里,这些画面似乎带着复古的色彩让时间不知不觉慢下来。
不管人们生活在哪座城市,每一天都从早餐开始,不分季节。人们对火锅烧烤的狂热几乎都一样,对早餐却有各自的执着,早餐彰显着地方特色,也传承着几代人的回忆。广东的顺德肠粉、潮汕生滚粥、贵州凯里酸汤粉、宁夏羊杂碎、西安油茶麻花、河南胡辣汤……一份早餐足以重新唤起现代人早起的热情,在市井烟火里完成自己的生活仪式感。
又是一日清晨,天空渐渐显出鱼肚白,炊烟顺着老旧的小屋袅袅升起,一边是忙碌的小店老板,一边是排着队等待的顾客,他们围绕的中心都是这热腾腾的早餐。无论是神色匆忙的路人,还是面色困倦的食客,一份暖意四溢的早餐下肚,每个人都对新的一天多了一份期待,对故乡的味道多了一点羁绊。
http://www.dxsbao.com/art/2615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