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群氓”
——关于《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的思考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群体心理的奥秘,从勒庞当年的社会到现代社会、网络社会,群体的心理都难以脱离勒庞的准确描述。群体是个可怕的存在,由于它自身的弱点,它常常会非常危险。原来是理性和善于思考的个人身处其中,自身的判断力和智慧不再有用武之地,最终会做出一-些看来十分不可理喻的事,勒庞将他们定义为“群氓”。
新媒体时代社会群体似乎依然难逃勒庞的描述。群体的行为在现实中是什么样子,在网络中仍旧是那样或者更加荒诞。新媒体环境中的随风倒、无底线、无道德的现象一次次出现,虽然时代在前进,但是群体似乎还是历史中的翻版。
现代社会每时每刻都在涌现海量的信息,哪一件事情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爆款”谁也不知道,然而如果一个事件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这一事件的热点就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当中,群体行为很容易发生,“群氓”行为在这个时候就会一一涌现。由于消息传播过程会受到纷繁复杂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有人为的,也有客观的,它们将人们关注的重点引导至一个又一个新的方向。最后,事情的真实发展和结果往往出人意外。
网友们广泛关注一个事件容易引起网络群体行为。过去大部分人只能是“群氓”之中的个体,现在每个人都能获得大量的信息,于是每个人都拥有了思考和说出观点的能力,甚至有机会成为所谓的“意见领袖”。人们在关注热点事件的时候,对于事件的发展或反转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们会转发这一新鲜的信息,但是不愿意对各自的观点随声附和。人们发表观点的行为和他们的观点与个人的成长、家庭、教育、经历等个人背景息息相关。随着教育的普及、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群体平均受教育的水平得到提高,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识地独立思考,不再愿意随波逐流,更喜欢转发新鲜或者深度的信息,只有少数不喜欢思考的人才人云亦云。尽管如此,这些开始独立思考的人由于自身的能力水平,在很多情况下依旧受到了别人的影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不得不去了解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且在某种程度上去接纳别人的观点,得益于从众心理等等原因,事件关注度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直到新的热点出现的出现。
有的事件究其本身就是具有辩证意味的,难以去对它的本质下定论。这样的事件和相关话题容易引起人们的讨论,这些讨论最终会偏离事件的本身。像是与法律与人情相关的新闻话题,本身就是具有争辩性的,人们容易产生分歧,例如在江歌案中,对凶犯陈世峰的判决,依据日本法律是不构成死刑的,然而在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里,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的,于是法律和道德的冲突又一次出现。人们或支持法律,或者支持道德两者展开激烈交锋。随着事件的发酵,人们将矛头指向江歌的室友刘鑫,江歌母亲在网上曝光了江歌室友刘鑫全家人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车牌号等信息。至此整个事件演化为一场网络暴力。
从“成都被打女司机”这一事件也可以看到群体行为的一些特点,最初网友愤怒地指责打人者,接着“画风”突变,网友们又把矛头指向女司机,最终一些网友甚至人肉搜索出女司机的个人隐私并公之于众,在舆论的影响之下,女司机不情愿地发表道歉声明。在这一事件当中网友展现出冲动与多变的特点,在群体的裹挟之下,情绪战胜了理性。勒庞指出,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在群体之中,人们之间会通过暗示、情感传染加速无意识个性的出现,人们将暗示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网络时代,新闻事件传播缺乏规范和秩序,参与讨论互动的方式和渠道多种多样,参与的群体素质良莠不齐,种种原因都容易导致人们偏离事件的重点或根本。一旦网络舆论处于这种状态,事态的发展将会变得无法控制,此时也是网络群体行为泛滥的时候。
勒庞的“群氓”理论在一个又一个时间和空间不断上演,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社会上逐渐展现出新风。
现在社会中的个体之间的联系不像从前那样紧密,个人主义盛行,这种趋势在网络社会中更加突出。人们对于一件事情的关注点以及看法都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形成一个个特定的小群体,持有类似观点的走在一起成为一个群体,从前拥有共同观点的大群体被逐渐分化。随着这一分化,不同的观点得到充分表达的机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尤其在当代网络社会,群体的分化日益突出,曾经那种一呼百应的意见领袖越来越少。
如今到了网络时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也逐渐提高,但群体行为似乎还在频繁上演。但是人们在不同程度上学会了自主思考、理性思考,这也许只是不起眼的量变,但是社会现象的变迁不就是一点一滴的积累之中产生的吗?群体的不断分化,隐隐约约地显现着,群体将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但是要想摆脱庞勒的“群氓”这一描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http://www.dxsbao.com/art/2629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