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大众文化,不少人都会想到《娱乐至死》。《娱乐至死》出版于1985年,那个时候,电视正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势头占据着人们休闲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电视取代传统印刷术,已经成为必然的结果。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尼尔·波兹曼在一开头就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喻言。”
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毫无疑问,电视是作者在这本书中重点批判的对象,电视的声、画使得其有着更复杂的组成伪语境的要素,电视作为传递信息的又一渠道,有着报纸的某些特征,但电视区别于报纸的本质是在表现方式,在电视上,语言是通过视觉形象进行的,也就是说,“电视上会话的表现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语言。”
同时,电视本身具有的泛娱乐化的特性又使得制作人们更加趋于用一种更加娱乐的方式去呈现几乎所有的事物,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信息更加夺人眼球也更容易被记住。但是,信息被切分成小块,受众丧失了思考能力,信息在人脑中停留的时间大幅度减少,人们沉浸在间断的新闻画面带来的冲击和内心一时的感受中。在“好,那么”的形式下,我们失去乐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去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思考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不会直接导致我们的死亡,但会陪伴我们一直到死亡。娱乐,到死为止。
从电视到网络,媒介一直在发展,而这个问题也始终存在。或许我们可以说,只要可视化平台还存在,信息的呈现趋于娱乐化的趋势就会一直存在。“电视节目会助长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严肃电视’这种说法是自相矛盾的,电视只有一种声音——娱乐的声音。”娱乐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娱乐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讲就像是吃饭喝水一样稀松平常。
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但更恐怖的地方在于:我们清楚地了解这个事实,但是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远离娱乐。我们的手机、电脑、电视……都已经成为了娱乐的代名词。娱乐本身无功无过,正如作者所说:“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电视以娱乐的方式介入了严肃话题的讨论,这让人们觉得一切都是唾手可得的,这绝对是对成功的最大的误解。
这种误解与娱乐无关,娱乐本身没有错,它的确可以使人们得到短暂的放松,但是,以娱乐的方式去构建社会的法则,这才是问题所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的竞争是严酷的,而电视媒体却弱化了事情的严肃性,再严肃的事情上了电视也只是一个被轻描淡写抹过去的声音,更何况还有背景音乐、死气沉沉的画面来混淆视听。
我们必须承认,网络时代,信息的时效性、流通性更强,但是,信息也更加杂乱。网络相较于电视,可塑性更强,电视只提供了一个平台,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类型的平台,甚至于最后找到一个迅速的信息和严肃话题毫不冲突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出现之前,我们只能选择回归传统的阅读、回归有态度有深度的媒体。
http://www.dxsbao.com/art/2633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