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控制也称执行控制、抑制,是指大脑在进行信息加工过程中,阻止无关信息输入,压抑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原有信息或干扰信息,遏制相关线索引起的不恰当优势反应的激活。抑制控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的抑制。Friedman(2004)通过潜变量分析的方法将抑制控制分成3个部分:(1)优势反应抑制(2)干扰抑制(3)前摄干扰抑制。优势反应抑制和干扰抑制是相关学者研究抑制控制的重点部分,也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中,优势反应抑制是有意地压抑主导的、自动的或者占优势的反应,是对一个占优势的启动反应的抑制。而干扰抑制是忽视无关信息,加工目标刺激的能力。学前阶段是抑制控制发展的重要时期,探明抑制控制的发展趋势及训练措施有助于确定教育训练的最佳期限,对于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重要意义。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看,抑制控制可以阻止已激活但与任务无关信息的通达,压制不适宜的优势反应。而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看,抑制控制可以调节需要、行为动机和行为反应,因而对儿童个性、行为和规则意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观察了14个月和20个月大的儿童,发现其中具有极端抑制特征的儿童有一些显著的症状,如易怒、睡眠不好、习惯性便秘和害怕分离等,这些儿童在3-6岁期间更容易为同伴所支配,更容易在社会交往中出现退缩现象,表现出胆小和多度顺从父母。以此可见,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对于儿童的生长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儿童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根据蒙台梭利的关键期理论,3~6岁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良好的语言教育对于此阶段的儿童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然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因此,在民族融合背景下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语言教育存在一定的复杂性。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这就是民语双语教育,即以一个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学生为学习者,教学使用学生的本族语言和官方语言两种语言相互结合的教学形式。实施民汉双语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的发展意义深远,其中,多项研究表明,双语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双语者在语言加工过程中会激活所有语言,而且能够动态地调整两种语言相应的激活水平,从而实现灵活使用其中一种或两种语言。”由此可见相比于单语者,双语者在语言产生时需要更多意志参与使用某个控制机制选择适当的语言,以及拒绝非目标语言的干扰,这个过程远远超越语言控制本身的领域。
http://www.dxsbao.com/art/2634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