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年——引渡案纷争不断
“我已做好此生再也见不到女儿的准备!”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说道。他口中的“女儿”,正是因一场牵涉到两国政治的复杂案件而困在大洋彼岸的孟晚舟。
今年5月28日,加拿大法院宣布了孟晚舟“双重犯罪正式成立”的判决,这一判决宣布的当天距离孟晚舟被捕,已经过去了五百多个日夜——孟晚舟归国与家人团聚的日子还仍是一个未知数。
故事的开始还要从两年前说起。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在温哥华机场降落,准备转机飞往墨西哥,然而,刚到温哥华机场不久后她便被海关扣留。遭搜查盘问长达三小时之后,加拿大警方以“应美国要求”为理由正式逮捕了孟晚舟,并将其羁押在一处名为“枫树岭”的女子惩教中心。孟晚舟被迫交出了护照和旅行证件,并且在保释期间被要求遵守十余条规定。
此后的保释听证会上,加拿大检方指控孟晚舟涉嫌“欺诈”和违反美国的“制裁措施”,称孟晚舟“隐瞒了华为和伊朗的业务往来”和“对汇丰银行进行欺诈”以规避美国对伊朗的制裁,美国司法部随之正式要求了加拿大将孟晚舟引渡至美国接受审判。
各大媒体的镜头里,出席听证会现场的孟晚舟面带从容微笑,脚踩着高跟鞋,衣着干净整洁,而左脚脚踝处的电子镣铐却显得格外刺眼。《环球时报》对此评价道:“在未经审判定罪的情况下,给孟晚舟女士戴上适用于重刑犯人的刑具,直接将她作为重刑犯人对待,是对其基本人权的践踏和对其人格的侮辱。”
中方亦对孟晚舟被捕事件做出回应。2018年12月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中方已向美表明严正立场,要求立即释放被拘押人员。12月8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紧急召见了加拿大驻华大使麦家廉(John McCallcum),向其表示加拿大以应美国要求为由扣押中国公民严重侵犯了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中方强烈督促加方立即释放被拘押人员。
时光飞逝,在不断的抗争中,孟晚舟被扣留至加拿大已有一年。“忙碌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年的光阴,慢慢地从指尖滑过;一年的陪伴,你们的温暖和鼓励一直暖在我的心头。”2019年12月2日,孟晚舟在华为心声社区发布了一则公开信《你们的温暖,是照亮我前行的灯塔——写在一年之际》,不少网友被这篇文章所打动,微博网友@ZAIA雅勤表示:“望早日平安归来,你的坚强也给国人传递了力量,我们一起加油。”
2020年1月20日,孟晚舟引渡案又有了新的进展。加拿大法院将再次对案件进行听证,此次听证的核心为“双重犯罪”问题,即美国对孟晚舟的指控在加拿大是否也构成犯罪,如双重犯罪成立,孟晚舟则仍无法恢复自由,并且将面临被引渡至美国的风险。
有关孟晚舟案的听证会在4月27日再次举行,而后的5月27日,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等法院宣布了裁决——孟晚舟引渡案符合“双重犯罪”标准。
加拿大法院的这一判决宣布后,网络上一片哗然。#孟晚舟未能获释#的话题随即登上了微博热搜排行榜,不少网友对加拿大法院的判决表示不解和愤怒。微博网友@漠弦尘评论道:“用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手段来打压外国企业,这损害的是国家信誉!无耻行径!”这条评论发布后已经获得了5.7万微博用户点赞。5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对此判决表示:“美国和加拿大滥用双边引渡条约,对中国公民采取强制措施,严重侵犯了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美方的目的是为了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和华为,加拿大扮演了美国帮凶的角色,这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
“孟晚舟引渡案符合‘双重犯罪’标准”这一判决在国际社会上同样引起了热议。加拿大媒体《环球邮报》(Global and Mail)在判决宣布后发布了文章《关于孟晚舟的判决意味着什么,以及结果还能是怎样?》,该文章引述了多伦多律师保罗·斯特恩(Paul Stern)的观点,称此案“明显还可能有其他结果”,并且这个判决“考虑更多倾向于与美国的国际合作,而不是所涉个人的自由权利”。加拿大的另一家报社《国家邮报》(National Post)的评论文章《中国拒绝相信加拿大法律系统是独立的》则表示要中国人相信加拿大的司法制度“完全独立”,文中指出:“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法律和政治是紧密相连的,法律和政治的边界是可以渗透的……中国不相信加拿大有一个独立的司法系统,中国政府认为加拿大的司法独立是一个谎言。”
对于孟晚舟一案,上述两家加拿大的代表媒体都认为加拿大法院仅从法律角度对孟晚舟进行了审判,并且认为加拿大在这次事件中显得有些“无辜”。而案件的另一主角美国的媒体则与加拿大媒体有些不同的看法——美国媒体并不认为孟晚舟案只是单纯的法律问题。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在文章《加拿大法院裁定孟晚舟案符合引渡条件》中表示:“她的被捕也将加拿大推到了中美外交斗争的风口浪尖,这些斗阵关乎贸易、技术机密盗窃,以及华为帮助各国建设下一代5G移动网络的努力是否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文章中同时指出:“美国辩称华为与中国政府有特殊关系,因此对各个使用华为技术的国家构成安全威胁……美国政府本月又加强了对华为的打击,限制其他芯片制造商向其供货的能力。”
英国BBC同样认为孟晚舟引渡案与中美5G争端息息相关。BBC记者认为:“孟晚舟案在5G争端中为美国加码。”并且表示,在组织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参与其他国家5G建设方面,美国从未回避,此次判决帮助美国丑化了华为首席财务官的形象,美国在努力把孟晚舟描绘成一个“蹩脚的演员”。英美两国的媒体显然都将此案同政治相联系,都认为加拿大法院做出这一判决是受到了政治因素影响,而孟晚舟则是国家斗争间的牺牲品。
对于这起案件,牵涉在其中的中、加、美三国媒体各执一词,基于本国的立场做出了发声。中国媒体相信孟晚舟是被加方、美方迫害;加拿大媒体相信加拿大法院会坚持司法独立,做出公正客观的判决;美国媒体则怀疑此次案件背后另有深意……孟晚舟“双重犯罪成立”的事件在各国媒体间就像是一场“罗生门”——明明同一件事,不同媒体的讲述却大相径庭。
加拿大媒体在对孟晚舟引渡案进行报道时同样也有缺乏全面分析的问题。《国家邮报》在《中国拒绝相信加拿大法律系统是独立的》一文中表示深信加拿大司法具有独立性,而中国媒体公众号侠客岛指出:“加拿大媒体的报道角度令人玩味,他们绝口不提此案的国际政治大背景,似乎在为法院和加拿大政府辩护:我们是客观、独立地从法律角度作出的裁决,不带有政治色彩,谁也不要怪我们。”加拿大媒体从法律角度对案件中的法律信息加以细致分析无错,但却忽视了另一个角度——国际政治经济大背景,文章也因而呈现出了一定的倾向性。
新闻传播学理论认为,新闻传播必须体现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快捷的原则,不片面报道和隐匿事实。孟晚舟引渡案中出现的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报道,正违背了新闻客观性原则。缺失了客观性的报道实际上就是在将媒体方的主观看法强加于受众,这不仅有可能会使受众对媒体本身产生抵触情绪,也可能会妨碍到受众对事件进行独立思考。
在《探析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客观性》一文中,作者表示新闻客观性的实现需要媒体间的合作。文中指出:“由于记者个人的认知局限,媒体在报道时可能只抓住其中的部分原因进行报道,这样的后果就是,虽然每一篇报道都是遵循新闻的客观性要求完成的,但也只是围绕局部展开,并不能展示事件全貌。”媒体多种报道角度的配合能够让新闻事件得到全面展现,避免受众获知内容的局限。至于对事件的整体裁决和评价,这便只能依靠受众自己的判断了。
http://www.dxsbao.com/art/2645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