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爱情、婚姻、文化这三座“围城”
【摘要】:《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这本书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着眼于描写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事业等,这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多的是一部描摹世情的哲理小说。小说取名《围城》是有着多方面的象征意义的。主要是取意于法国成语“fortresseassiégée”(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围绕着人生哲理,串联了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围城”现象,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大量的比喻拟人和心理描写,勾画出立体的人物形象。本文主要结合书中内容从爱情、婚姻、文化这三方面谈谈“围城”的意向,以及书中艺术表现的真实性。
【关键词】:围城;爱情;婚姻;传统文化;西洋文学;真实
关于围城的概念,是作者借苏小姐之口提出的,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得不到的时候一直在幻想事情的美好,甚至有些理想化,但是真的得到了却满眼都是事情的缺点,一点阴影都会成为导火索。放在这本书里,主人公方鸿渐和他身边的苏文纨、孙柔嘉、赵辛楣等人都是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的“围城”里,爱情、婚姻、文化都变成了困人的“围城”。这“围城”,是畸形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性格和过多理想化造成的悲剧。
一、爱情这座“围城”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方鸿渐可谓是“人生赢家”,他赢得了书中很多女孩子的喜欢。由于方鸿渐性格中带有对女性关怀的成分,并且懂得把握分寸撩拨女孩子,他非常懂得女孩子的感受,因而女孩子喜欢他也是不无道理的。如赵辛楣在开他和孙柔嘉玩笑时,书中这样写道:孙小姐的脸红忽然使他想起在法国饭桌上冲酒的凉水;自己不会喝酒,只在水里冲一点点红酒,常看这红液体在白液体里泛布叆叇,做出云雾状态,顷刻间整杯的水变成淡红色。他想也许女孩子第一次有男朋友的心境也像白水冲了红酒,说不上爱情,只是一种温淡的兴奋。又如苏小姐喜欢他,他虽然不爱她,可出于一种怜悯和骄傲,他懂得怎么让苏小姐开心,让苏小姐陷在他这座爱情的“围城”里。可是由于性格上的软弱和柔情,方鸿渐在爱情里大部分都是扮演着被动的角色。也只有在追求唐晓芙的时候是积极出击的,可惜,由于两个人的骄傲,一时的误会没说清,反倒让两个人的爱情幻影泡汤。
在这本书里,爱情就像是一座“围城”。苏小姐爱慕着方鸿渐,自尊和骄傲让她不肯轻易向方鸿渐吐露心声。与其说是方鸿渐给她造成了错觉,还不如说她自己建了一座“围城”把自己困住,方鸿渐的好,喜欢被人拥簇的感觉让她在里面日渐沉迷。唐晓芙爱着方鸿渐,可是这种爱是基于尚未经过长时间的了解的幻象,倘若两个人真的结合,结局未必就是圆满。作者其实在书中有暗示,第五章中,方鸿渐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我经过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两个人基于理想化的爱情为他们也建了一座“围城”,你念着我,我想着你。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经说,如果让方鸿渐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但是作者实际想表达的并不止这些。
至于孙柔嘉,她应该是喜欢方鸿渐的,但是没有到深爱的地步。孙小姐是个外表天真温柔,然而内心是特别有主见有心机的女孩子。她想要的就是一个家,一个爱她的老公,这本是没错的。但是她耍计谋得到了婚姻,表里不一的表现为她之后的婚姻结局埋下了炸弹。她为方鸿渐精心建造了一座属于他的“围城”,利用手段拉他进入爱的圈套。不可否认。孙小姐很聪明,至少比苏小姐聪明,她懂得利用以退为进的策略,为我们示范了女追男的成功范例。不过,结婚之后的生活可就说不准了。
至于方鸿渐,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他爱的只有唐晓芙,他早已深深地陷入唐晓芙的魅力里去了。可惜两个人最终没有在一起。因而方鸿渐这个懦弱而又被动的男人,一直徘徊在爱情的“围城”外面,从来没有真正的进去。倘若唐小姐没有误会他,也许他会毅然地扎入爱情的“围城”里。也许也会头破血流吧?
二、婚姻这座“围城”
方鸿渐和孙柔嘉最终结婚了,可是他真的爱孙柔嘉,想和她结婚么?在爱情中被动的他,依旧在婚姻中被动。
孙柔嘉是一个外表看上去柔柔弱弱温柔无害,可是却也有着极深城府的姑娘。她精心为方鸿渐建了一座“围城”,让他住进去,日日夜夜和孙柔嘉生活相伴。可是,两方父母的不同意,彼此价值观和想法的不同,日常生活琐事的摩擦,让两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被争吵填满。孙嘉柔何尝不是为自己建了个“围城”呢?是她对丈夫的期许,是对美好婚姻生活的期望,是缺少激情和沟通的两个人的相处,让她困在自己的“围城”里出不来,也不想出去。当初用尽手段的时候,她也许看穿了方鸿渐这个懦弱的性格,所以认为他很好拿捏,她认为也许在今后的相处中自己的丈夫会深深地爱上自己。可谁知道,故事的最后发展让人始料未及。
方鸿渐对婚姻的态度是“婚姻无需要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是最好的资本了”。两个人的结合本来就不是在爱情的基础上两个人彼此心灵契合自然而然结婚的,也就注定两个人不会有太美满的婚姻生活。但是,在两个人结婚后,方鸿渐是真的想对孙嘉柔好的,并不是个无情无义的混蛋。可是,两个彼此不理解的人,又怎能做到真正的和睦相处?两个人的婚姻生活将方鸿渐困住,不和谐的相处,争吵、抱怨、彼此的不理解让他拼命地想逃离这座“围城”。
方鸿渐本身便是个意志不坚定的人,他被动、少有热情和毅力、懦弱,但是他又有着自己所谓的尊严,在和孙小姐的结合中他面临的是来自多方面的焦虑和压力,少有人理解他,他也经常感到无所适从。两个人的结合加剧了他的痛苦和焦虑,可是冲出婚姻围城的他会迎来所谓的自由吗?他会不会又将被困在另一座“围城”里呢?
他会不会再次轻易地中了另一个女人的圈套,再次走进婚姻这座“围城”呢?
三、文化这座“围城”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那是抗战初期,那也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
被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艰难地活在畸形的时代,然而,这两种文化体现在书中人物上更多的是其糟粕的一面。
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并不能完全吸收,只能游走于表面的文化外衣上,他们并没有做到人们所希望的“西为中用”。在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时,也展露出了其虚伪的道德和懦弱怕事的特点,这些都是迂腐的毒瘤。
《围城》中的这些人物,大多都对西洋文化带着一种推崇的态度,说他们是“崇洋媚外”也丝毫不为过。他们多自己留洋的经历而引以为傲,对西洋文化带有加了滤镜般的好感。然而骨子里却还是传统文化占主导作用。这样杂糅的中西结合,必然造就不出能为国家民族真正出力的人才,即使如方鸿渐和赵辛楣这样怀有理想主义的人,但是在当时那种畸形的社会环境里,很多时候能做的也只是鄙夷,不同流合污罢了。他们又怎能左右时代?左右风气?
在文章中表现的最明显的当是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了。满口仁义道德的李梅亭,自私自利,好色虚伪。在去大学的路上攀谈妓女,觊觎寡妇的美色。虚荣心极重,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内里一副腐烂发臭的皮囊,浸淫在传统文化的糟粕里的假正经的嘴脸。精于世故、老谋深算的高松年,即使出场不多,也是道貌岸然、内心龌龊的人物。还有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韩学愈,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的势利小人……这大学里的各色人物都是用尽手段满足自己最原始的欲望,一本正经的外表下是颗烂透了的内心。
又如在苏小姐的家中,满肚子不老实、自我标榜是“新古典主义”的大诗人曹元朗与大家谈诗,明明对西洋文化一知半解却鄙夷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有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褚慎明等等,他们的讨论诗文都让人觉得庸俗不堪,所谓的留洋学生只不过是华丽的头衔。
中西文化的糟粕将这群知识分子困在“围城”里,任他们在其中穿着最华丽的衣服,追名逐利、暴露着自己最原始的欲望。
四、“围城”之真
之所以觉得这本书好,是因为这本书的人物刻画的太真实了,让人觉得没有距离感。无论是方鸿渐还是苏小姐,亦或其他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存在。方鸿渐的屡次碰壁,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无可奈何的妥协,很多时候都会让读者有感同身受的体会。
很多学者把方鸿渐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多余人”的悲剧在于思想上开始觉醒而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历史条件,而“围城人”的悲剧在于他的庸常。“多余人”会给人以时代的前卫和英雄的感觉,而“围城人”却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我想这便是这本书引发人共鸣的原因。
我们只是普通人,我们有理想,也有目标,可大多时候我们都是平庸的,向生活妥协的人啊。
当然这本书之所以那么吸引人,还离不开作者出色的心理描写和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例如结尾一章,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后,正回家想消释柔嘉的怨气,柔嘉刚才正向姑妈讲鸿渐的不是,害怕已被鸿渐偷听到,方鸿渐其实并没听到,只得摆空城计:“你心里明白,不用我说。”结果柔嘉心虚之下,说“本来不是说给你听的,谁教你偷听?”这就无异承认了她在“背后糟蹋”方鸿渐,结果正准备向妻子低头的方鸿渐和一心想给丈夫找个好工作的孙柔嘉竟然越吵越厉害,终于走向“不离而散”。这个场景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因而会让人产生熟悉感。
又例如方鸿渐约唐小姐和苏小姐吃饭的时候,苏小姐送他出门。书中这样写:苏小姐临别时的态度,冷缩了方鸿渐的高兴。他想这事势难两全,只求做得光滑干净,让苏小姐的爱情好好地无疾善终。他叹了口气,怜悯苏小姐。说自己不爱她,而偏为她弄得心软,这太不公道!她太取巧了!她不应当这样容易受伤,她该熬住不叫痛。为什么爱情会减少一个人心灵的抵抗力,使人变得软弱,被摆布呢?面对喜欢自己而自己不喜欢的女生,方鸿渐的心情是那样的真实。
苏小姐因为方鸿渐没有和自己亲近,特意送他到走廊里,心理好比冷天出门,临走前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苏小姐的心情因这一句比喻便形象表现出来了。作者在书中形容旅店的桌面,说它就像《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户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这比喻让人忍俊不已,很讨巧的比喻。
《围城》的真实,可能就是主人公没有光环,读者能在方鸿渐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小结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本文仅仅从爱情、婚姻、文化以及其艺术魅力上浅谈对这本书的理解和体会。
“围城”困境贯穿于书中人物的各个层次,笔者认为,这本书的魅力便在于其描写的真实以及语言的生动。作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也有“围城”困境的想法,这便已经是本书的成功之处了。
参考文献
钱钟书《围城》
陈明华:方鸿渐人物形象透视
梁丹译,《围城》的文化批判及现实意义
http://www.dxsbao.com/art/3166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