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中的“都市”意象及其存在意义——以刘呐鸥和张爱玲为例
王亚静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涌现出了很多颇有成就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各式各样、各具风情的意象和人物。在这里笔者将以大一下学期所学的“新感觉派”开创者刘呐鸥和大二上学期所学的张爱玲为例,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都市”意象和其存在意义。其中刘呐鸥主要是结合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
一.刘呐鸥小说中的“都市”意象
刘呐鸥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他笔下的“都市”生活是靡丽、快节奏、充满着物欲、同时却又光怪陆离的。他的《都市风景线》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像讲述故事般地以故事主人公的感觉、情绪波动来带动读者情绪,将读者带进那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读完后会让人有一种想要逃离但是却又有些向往和迷恋的情绪。
“都市”里的生活是充满着汗水、情欲的,里面的人是不健全的奇怪的。“都市”的生活是快节奏的,现代文明似乎在影响着“都市”中的人们,可是有时“都市人”在书中的表现却会令人感到有悖常理而不可思议。例如其中的小说《游戏》,内容写的是“都市”女子移光在结婚前夜选择与恋人步青度过的故事。她爱着自己的恋人,但是她愿意跟另一个人结婚,因为那个未来的丈夫可以提供给她婚姻和物质生活。她选择了跟一个能给她富裕生活的人结婚,但是她却在结婚前夜把自己的处女之身交给了她的恋人。在“都市”女子移光的眼里,爱情与婚姻是可以分离的,性与爱也是分离的,这样的女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都市”爱情观,爱情在快节奏的“都市”社会中不一定要专一,正如她说“我或者明天起开始爱着他,但是此刻除了你,我是没有爱谁的。”这种把纯洁的爱情当做游戏的做法,在刘呐鸥的作品里很常见。可是这是“都市”文明带来的进步吗?这样有悖于道德的观念,是“都市”文明畸形的产物。相同类型的还有《残留》,霞玲作为一个刚死去丈夫的女人,竟然还抱有充足的性的需求,通篇描绘的是她的性幻想。这样的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都市”生活是充满快乐的享受的,是拥有着美好物质生活的,但是它同时也是压抑人性的,让人渴望逃离的。《风景》写的是一位要去县城与丈夫共度周末的漂亮女子,她在火车上遇见了一个英俊的陌生男子,两个人同时对彼此产生了爱欲,于是两个人中途下车,来到野外野合。这里面不仅有反传统的性爱观,更有一种“都市人”渴望逃离机械化的都市物质生活,向往淳朴自然的生活,身体和思想得到自由和解放的观念。书中女子说来到了野外便觉得衣服是机械的而又无用的,而男人在听到她的话语后也产生了类似的想法,他想到衣服、家具都是机械般存在,人类是生活在机械中央,来到了自然才算是来到了家中。《流》通过被资本家收为亲信的主人公的视角,一方面揭露了资本家生活的糜烂与奢华,另一方面又赞颂了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只有他们是为“都市”血液注入新鲜与活力的。
刘呐鸥的“都市”意象揭示了现代人对于“都市”生活的迷恋,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多是在欲望中苦闷,他的“都市”意象对于揭露资产阶级生活的糜烂空虚,“都市人”传统道德的沦丧描写的入木三分,有利于后人了解上海的“都市”生活。
二.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意象
其实,张爱玲的小说并不是有意识的描绘“都市”,在张爱玲的作品里,“都市”仅仅是她描写故事而偶尔穿插的背景,而且张爱玲的小说里专注描写“都市”中市民的世俗生活,而没有以一个广袤的大视角来着重看待“都市”生活。
张爱玲的“都市”意象是带有世俗感和烟火气的,在她作品中的都市生活里,人们为了生存而奔波,社会的宏大变革放在“都市”人的生活里不过就是为了自身生活而趋利避害,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生活处境。他们没有所谓的家国责任感,更没有民族复兴意识。作者的笔触是围绕着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展开的,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里人们能感受到“都市”生活的风俗。
但是,虽不是着重描写,从张爱玲的笔下的上海故事,人们还是能看到洋房、旗袍、咖啡馆、舞厅等代表“都市”文化的典型意象,现代设施的进步和人们物质水平的进步,真实地再现了上海的“都市”风貌。
张爱玲的“都市”意识着重表现在“都市”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物欲突出的特定环境里小人物的挣扎。
拿张爱玲的《金锁记》来说,她在书中揭示的是“都市”中的新旧交替的思想传统和金钱物质对人性格品质的毁灭。故事的主人公曹七巧,她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一开始的她美丽活泼,享受着街坊小伙的爱慕,但是因为原生家庭的贪婪,曹七巧被“卖”进了姜家。她的丈夫是个残疾人,使她无法感受爱欲,于是她把姜季泽作为爱慕对象,但是传统封建礼教迫使姜季泽拒绝了曹七巧。长期压抑抑郁的生活,让她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丈夫死后,分家也被欺负的她在面对生活的残酷后,把金钱看的无比重要,从而人格也变得越来越扭曲,并亲手毁掉自己儿女的幸福。张爱玲讲述了一个母亲对自己亲生儿女迫害摧残的传奇故事,从而反映了特定的“都市”环境怎样把一个原本有着温情性格的正常女人变成一个狠毒甚至亲手破坏自己儿女幸福的坏母亲,其人格之扭曲,让人不寒而栗。
在张爱玲的笔下,“都市”意象除了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还是其“饮食男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张爱玲的“都市”意象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在上海这一特定背景下小人物的无奈与彷徨,“都市人”的生活状态,真实而又富有烟火味的“都市”生活。在了解“都市”生活的同时,对在“都市”中苦苦挣扎的人物抱有同情,明白时代和特定环境对人性的压迫。
总结
“都市”这一在文学作品中广泛出现的意象,因为作者不同的叙事特色和角度而变得含义丰富。无论是在刘呐鸥还是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都市”这一意象往往带有作者自身的思考。
刘呐鸥着重描写“都市”生活的繁华糜烂和在爱欲中沉沦的“都市”人,而张爱玲则是表现“饮食男女”中的“都市”以及在“都市”中苦苦挣扎的小人物。这两种不同的“都市”意象,却都体现出作家对于现实的关心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都市风景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 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民间文化形态【N】.济宁:济宁学院学报,2008
http://www.dxsbao.com/art/3167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