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记录选取本人的外祖父、母亲以及本人,共三代人的教育记忆。
第一代——外祖父
由于外祖父年事已高,往事难追,故重点记录大学阶段教育记忆。
外祖父大学就读于青岛化工学院,于1958年毕业,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
老人之前就读于平度二中(原为重点中学,但现已衰落)。不同于现在的学校统一报考高考,那时是学生自己拿着高中毕业证,自己报考。喜欢哪一个就报考哪一个,不想上大学老师也不会做硬性要求。高中毕业证的颁发也比较随便,分数不够老师也会颁发。
由于高考是自行报考,本市没有相应报考考点,故外祖父与同学一起赶火车,去青岛市中心报名。由于此前没有见过火车,外祖父还在铁轨上跌断了腿。后去青岛某医院治疗时,医生听说是考大学的学生,就没有收取医药费。由此可见,“读书人”、“大学生”较受社会尊敬。进而说明当时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高等教育人才较少。
外祖父就读的大学是由沈阳搬迁来的。在此之前山东没有大学(指没有专业的理工类大学)。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发展东北重工业、化工业的相关国家政策有关。外祖父就读的大学在从沈阳搬来半年后改名为中华人名共和国青岛市橡胶工业学校,又过半年改名为山东化工学院,后又改名为青岛化工学院,现名为青岛科技大学。此上为外祖父所述。根据相应资料考察显示外祖父就读大学前身为1950年9月建立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此校1956年迁至青岛,1958年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1984年改名为青岛科技大学,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名为青岛科技大学。
外祖父就读于化工专业19班。由此可见,化工专业生源较广,较受重视。这与当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针相吻合。但与之相对的是师资力量极其匮乏。外祖父记忆最深刻的老师是大学高数老师。由于当时国家刚刚建立不久,百废待兴,师资力量匮乏,在当时的大学里都找不出一个高数老师。最后外祖父的高数课是由一个教橡胶工艺的老师来教的。由于专业跨度较大,高数老师有时举例都是错的。老师按照课本上的步骤做,但是做不出答案这种事情是时长发生的。每当这时,老师就会说实事求是的说“我是按步骤做的,结果不对,这个步骤行不通。明天从头再来。”于是当时的高数课就属于老师和学生交流借鉴观点上下来的。
除高数以外,外祖父的专业课程还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橡胶工艺、大学语文、毛泽东概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
大学学制一般为三到四年。外祖父就读大学为响应当时国家政策(大跃进),三年半就全体毕业。虽然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学制缩短,但教育质量并没有因此下降,外祖父说,同学刘洪亮(音)生病了请假,老师让他再读两年,必须学有所成方可毕业。
外祖父上大学时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观念影响。且当时社会注重社会主义学习。外祖父就读大学校长张炳文(音)曾在延安生活,受毛主席思想影响较早较深,故当时学校相关思想较公正客观。
老人毕业后曾留任北京从事科研工作,后因故回乡,从事农业。八十年代因国家实行社会科研人员再就业而重新就业。社会科研人员再就业需考试,外祖父反映当时政治考试时,仍有人过分宣扬毛泽东思想,认为只要思想正了,饭都不用吃。突出政治是第一位的。由此看出受文革影响之深。
http://www.dxsbao.com/art/3182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