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读过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感受的话,我想我不会用感动这个词,因为感动这个词不足以表达这其中饱含的力量和历练。那么,只有震撼一词可以准确表达我心意了吧。
像这种回忆性,思考性散文随笔集,我在先前都有读过几本,第一本读的是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是回忆其父母友人的文章,并未言其人生起伏,可是在那些父辈人的经历也折射出她起伏不定的一生,读完那本书,我感受到事态的炎凉,人心的叵测,命运的戏谑,就如她的书名一般,往事俱往矣,可雁过留痕,那些刻在人内心的伤害又怎么可以轻易抚平。我读的第二本是野夫的《乡关何处》,写的是普通的他回忆他的家人和朋友的散文,同样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因为一场政治的异动而失去了太多的人们的命运就如无根的浮萍,随波漂流。于是家乡是他心中最真切的渴望,可是乡关何处可寻?在这一个无根的年代里。读罢野夫的作品,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深刻的失落感和无法寻得自我归属的恐惧。以上两本皆是好书,是充满思维和情感具存的呕心沥血之作。但相较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似乎是更偏爱最后这本书的。
原因有二,其一,史铁生在这本书里的文章,对母亲的怀念无疑是最令我动容的,一位孱弱的母亲需要有多大的耐心和勇气才能抚养起一个在二十几岁失去双腿,脾气暴躁的儿子呢?又是如何在儿子独自在地坛散步之时,焦急地寻找着儿子?儿子的成功,母亲再也无法亲见,我对这位母亲感到无限悲悯。此外,史铁生在怀念自己童年和故人的文章中也让我感到了暖暖的温情,即使是在那么一个残酷的时代,那么混乱的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多有不顺,甚至有些是多舛,但他的笔锋总是在这个时刻轻轻一收,不再让悲伤的情绪泛滥,只是留存着记忆中那份美好,只为这可怜人儿的生命而默默祈祷祝福。我以为,这是他心中的大爱,也是他对生命的尊敬。
其二,我认为他对生死的观念是我看过所有作品中最为透彻的,因为他好像真的可以站在死亡之中,遥望生。诚然,他的身残志坚令我们健康的人汗颜,但更重要的是,在与死神的较量过程中,他表现出的坦然和淡定是震慑到了死神了的。纵使他是在经过一番苦痛挣扎才重新认识到生的可贵,死的必然,才认识到生命给予他的考验是一场历练。在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书》中,同样也有一个概念:只要全然的热情才能止息痛苦。于是,史铁生将对命运不公的怨恨也早已化成对万物生灵的热爱,对周边细微事物和人的关怀。生活于他,不过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被定在轮椅上,却已然飞向云霄。
掩卷静思,我似乎感受不到这是一本出自身体残疾人的书籍,因为在这其中,我寻不到一丝怨天尤人的气息,甚至来一声哀叹都没有。就好比,他虽然身体被禁锢在了轮椅上,灵魂却得以挣脱躯壳,飞到一定高空,在俯瞰这个世界万象,观察着自己,也为他人命运的悲欢离合而唏嘘。
我曾以为,正圆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事物,它每一个角度都是相同的,是那么无懈可击,但直到如今,我才明白,臻于完满的事物就等同于接近死亡,不再有运动和更新的痕迹,而放眼观去我们的世界,满是残缺与遗憾却有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世界,因残缺而美丽,因残缺而富于力量,因残缺而永恒。
死于生,美与丑,贫与富,爱与恨,这些事物间的界限往往是混沌不清的,如果没有死亡带来的恐惧,也就不会有在生的幸福。正如史铁生所说,因为此岸是残缺的,所以彼岸才不会坍塌,我们的世界永远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里。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http://www.dxsbao.com/art/3237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