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道:“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能告诉我,我悄悄出发了。
生命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探询不断追求的过程,人总要向前走的。不管他走路的姿态和方式是怎样的,只要他还没有放弃努力和希望,总会越来越好的。
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如果这个民族本身的精神气魄是雄浑而壮丽的,它永远不停止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和探索,并始终以昂扬的姿势笑对世人,那么,它将永远被铭记和尊重。
如果说在《行者无疆》里面,余秋雨展现的是一种对欧洲文明置身事外般的景仰,轻松洒脱,那么《文化苦旅》中更多的,却是中国泱泱几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沉重和他对“人文山水”的关怀、理解,以及反思。
最喜欢的是《废墟》,前半部是车轮狠狠碾过历史的沉重。生命总有消亡的一天,更何况是战栗在时间缝隙里的建筑景观。废墟表现的,似乎更多是历史的哀号和不屈,我们跟随他踏入那一片萧索之地时,仿佛被拉回到一个个厚重的时代。废墟是残缺的美,或许是被寄托了人类对于追不回前尘的那种失落和彷徨。“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悲剧。”但我们需要沉浸在这种悲剧感的无力和沮丧中么?人类为什么跑去看废墟,甚至有人为那些断砖残瓦落下眼泪?我想,这样的感情会是复杂的。但是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行的步伐。废墟,鼓励我们去创造新的美好。人类需要救赎,然后赢来新生。当一颗从废墟僵硬的泥土里悄悄冒出的青草,向着远方在阳光下展开笑颜的时候,我们也会流下眼泪的吧。
喜欢余秋雨那种看似松散的架构,行云般流淌下去的文字。那么便要喜欢上《江南小镇》了。小镇,是连接逝去的年华与现代文明间的桥梁,越来越多的人乐此不疲地在其上辗转往复,留下又带走了些什么?小镇是一个凝聚的整体,它也有自己的渴望和呐喊,只是因为本身的清高与疏离而只给懂得它的人听到。就像大多数人那样,我去那里只是为了一些名义上的虚荣,去兴致勃勃地瞻仰,留下“到此一游”的愚蠢痕迹。散心当然是不错的,它也温柔地接纳了我,只是我们始终没有走进过它的内心。小镇,或许是我们梦里的桃花源,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归宿,是我们征途上永恒的远方。
童年,仿佛是我们记忆里灼灼的一块华彩,触碰一下,落的满手芬芳。《老屋窗口》,很有悲剧意味。老屋,象征的就是童年,一段明媚的懵懂的时光。哗啦啦翻过有些陈腐和烘烤过的味道,但在我们的记忆里,那里色泽始终鲜明永不消退。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首诗,一抹瑰丽的颜彩,值得好好珍藏的。即使房屋被推倒,土地被铲平,但萦绕在那里的温暖的情愫是挥之不去的。很多东西,无形往往比有行来的可靠些。
文化,体现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就像罗马那样,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构好构完整的,我们整个民族需要做的,还很多。
我们总是沉浸在对过往的缅怀里不能自已,从而凝滞了前行的步子。我们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里,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远方,或许有时也并不那么遥不可及。
http://www.dxsbao.com/art/3237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