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古城兴衰初探 摘要: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是十三朝古都 , 同时,洛阳也有“九朝古都”之 说,因乾隆帝御封嵩阳书院大门对联中的“九朝都会 ”而得名。更有“若问古今兴衰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评价。可极尽盛名的洛阳城后来逐渐没落了,这使我感慨颇多。 关键词:辉煌 没落 河洛文化 重塑 一:古洛阳被多次选为首都的原因 (一):地理优势 洛阳地处中原,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等。西依秦岭,过函谷关是陕西的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毗邻中岳嵩山。自古以来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可谓是山川纵横,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 (二):交通关要 洛阳的优势还在交通。以交通经济立都,四通八达,天下之中,有漕运之利。洛阳所在的伊洛谷地较为狭小,所以它的经济中心并非在此,洛阳一带的农业生产也并非十分发达。但洛阳居天下之中的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成为它最大的优势。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永济渠和通济渠分别以洛阳为中心分别向东北和东南延伸。洛阳成为大运河的中枢和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隋代在洛阳建设有含嘉仓和洛口仓这两大粮仓,粮食到唐朝贞观年间都未用完。 (三):粮仓 对于一开始就志在统一中国的秦国来说,仅仅占有渭河平原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丰盛的关中平原之外,秦国自然还需要开辟一个更大的粮食生产地,而他们的目光也就集中在了关中平原南部的四川盆地之中。很快,秦国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四川盆地之中。此后,加上李冰出色的水利建设。四川盆地一带从原来的贫穷场所变成了“天府之国”。再加上洛阳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它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但是如果把粮食从洛阳再运往长安或许其它地方,不仅要多走一千多里路程,而且在三门峡一带,常常出现船只倾覆的事故。解决这个困难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迁都洛阳。就这样,洛阳顺理成章的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二:古洛阳有盛转衰的原因 (一)经济重心转移 首先,从唐朝开始起,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绝对地转移到了长江流城,黄河流城和长江流城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进一步拉大。在这种情况之下,作为首都,需要南方提供经济的支撑。而洛阳周围交通异不是很便利。隋炀帝曾经修建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江南地区的物资通过大运河被源源不断地运到了洛阳,进而运到长安。但到了唐朝后期,洛阳附近的运河已经淤塞。开封以其便利的交通,发达的运河体系,取代了洛阳,成为了北宋王朝的首都 (二):战乱频繁 洛阳自古就是天下的中心,也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早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就曾经问鼎中原。到了后来,几乎每次战乱都是以洛阳为中心战场而展开的,每次战乱洛阳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坊如北魏末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洛阳成为东魏和西魏争夺的重点。实际控制东魏的高欢为了安全起见,决定将都城迁移到邺城。为了修建邺城,高欢下令拆掉了洛阳城。汉魏时期的洛阳城就此一蹶不振。汉魏洛阳的故城就在今天洛阳城东白马寺的东边,残存的城垣在无声地诉说着洛阳昔日的辉煌和曾经的苦难。到了北宋末年,洛阳再度遭遇兵燹。金朝后期,金宣宗南迁中原以后,一度也以洛阳为中京。但是蒙古铁骑的南下,又一次带给洛阳以巨大的破坏。明朝建立后,也曾经在洛阳分封了伊王和福王。但明朝末年,李自成攻打洛阳的时候,洛阳也又一穴遭遇战祸。就这样,多次的战乱使得洛阳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最终衰落。 (三)经济的转型 近代以来,洛阳也曾经有过辉煌。今天洛阳市西工区就是在吴佩孚的时代里成为了洛阳市区。但后来的抗战中,洛阳城也曾经被日军占领,洛阳上升的势头没有能够延续下去。1949年 后,中央政府坊较重视洛阳的建设。今天洛阳市的涧西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诞生的。在计划经济的时代里,洛阳一个市的GDP就相当于沿海地区今天经济非常发达的省份了。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洛阳也再度沉寂下去了。 三:弘扬河洛文化 重铸洛阳辉煌 (一) 河洛文化之“源” 所谓河洛地区,主要指今天河南省西部和中部、陕西东部以及山西南部地区。“河洛”既有地城上的意义,又有人文上的内涵。一取谈及华夏民族、追溯中华远古文明,都要谈到“河洛”。这里最早进入文明社会,夏、商、周以来长期是国都所在,周公在这里制礼作乐,新的思想学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成果在这里产生,这里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正因如此,诞生、形成、发展、繁荣于此的河洛文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主导和正统地位。简言之,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干。 (二):河洛文化之“脉” 追期河洛文化的发展脉络,诞生于新石器时代的装李岗文化,形成于夏高周三代,发展于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晶盛于隋唐北宋,宋以后开始转型或中衰,新中国成立之后进入复兵期。 河洛文化滥福期是河洛文化起源的历史时,磨制石器、陶器不断被加以改进,冶铸技术开始出现。古老的河图洛书也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从五帝的古史传说和考古发现来看,河洛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 (三)河珞文化之“进” 进入新时代,河洛文化依然是我们建汉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文化资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传承和创新河洛文化,坚宁中华文化立场,既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坚持多学科研究视角,使文化的思想火花不断融合、交汇与创新,又要立足河洛、跳出河浴,超越历史、贯通古今,把河洛文化放在中华文明五干年绵延不断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立足全球语境和国家形象塑造,加强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唯有将多学科研究视角、新时代使命情怀与和而不同、兼收异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交流原则共同纳入新时代河洛文化研究之中,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有将河洛文化研究上升到学术创新、高度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兵的高度,才能坚守中国立场、体现中国态度、展现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发扬和继承这一优秀的地城文化,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文化的精神力量,是河洛文化研究中的应有之义。
http://www.dxsbao.com/art/3341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为深入理解诗词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引导青年在技术洪流中厘清守正创新的辩证关系,3月23日下午,旗峰书院邀请人文学院中文系上官文坤老师于23号楼1楼活动室开展“……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3月27日下午,人文学院2025年“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第三讲在学院楼202教室举办。校团委科创实践部谢俊慧老师为青马班学员作《汇聚青年激昂力量,谱写实践育人华章》专题讲授。学院团……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为加强人文学院学生社团管理,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3月27日下午,人文学院于传统文化馆召开2025年学生社团负责人会议。院党委副书记赵燕松、团委书记齐朝阳、学生团委副书记陈永斌、社团……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3月27日下午3点,我院副院长林胜教授主持召开学院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帮助学院老师解决申报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全力提升项目申报质量。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3月28日上午,人文学院召开党委会(扩大)会议,研究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学院党委委员、教工党支部书记、学生党建办相关负责老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刘玮书……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3月25日晚,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特聘教授胡荣应邀到我校严复群学讲坛(第88期)开展讲座《思考与学术创新:我的求学与治学经历》,社会学系甘满堂……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为助力学生明晰职业发展方向,提升升学与就业竞争力,人文学院于3月20日在人文学院402教室举办就业规划宣讲会。本次宣讲特邀新东方前途出国资深顾问团队,围绕考研、留学、就业三大板块展……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
3月20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玮、院长吴慧娟一行9人赴同济大学开展调研交流。此次调研旨在深化校际合作,共谋新文科建设发展新路径。院领导先后走访了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福大人文记者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