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是一首五言抒情古体诗,作者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的区别,李白与杜甫又合称“大李杜”。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虽然他在面对黑暗现实时,没有沉沦,也没有同流合污,内心向往光明,但不免感到孤独、愤懑,便以酒销愁,写下了本文。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如下: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景象。诗人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物我之间无所容心的胸襟。
读完这首诗,不禁敬佩李白那豁达的胸怀。在如此寂寥的环境中,只有月亮和影子陪着自己,但尽管官场失意,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笔墨传神,显示了诗人高超的文笔。从表面上看,诗人好像真能自得其乐,可从诗的背面却能反映出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并且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与身影永远结游,约号在天上仙境再见。
另外从这首诗的声调方面来评析的话,《月下独酌》也是一首很好的典范,非常押韵,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使放在现代,也被众人传唱。例如在2018年热度很高的央视综艺《经典咏流传》中,歌手毛不易和廖俊波就演唱了这首《月下独酌》,通过前半句的上扬和后半句的下降来打破单调性,形成了音乐上一定的神秘感,但流畅感、承接感和对仗感却被保留了,很好地平衡了诗歌本身的工整和歌曲所需要的变化。我想这首诗能被诠释的这么完美,除了它本身的价值,肯定也离不开本身它的韵律美。但从平仄方面来看,因为李白不经常按照平仄写诗,所以《月下独酌》并不能完全以古时的平仄要求来评析。古代作诗要求仄起平收,而这首诗就明显没有按照这种要求来做,平仄划分为平平平平仄仄仄。但总体来说,《月下独酌》营造了一种很美的意境,是一首好诗。
http://www.dxsbao.com/art/3468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