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学员: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杜茂荣
一、走访目的
说起宜昌,大家想到的关键词是三峡还有大坝,而说起三峡,许多人的第一个念头一定是险。而今天我想通过走访,跟大家谈谈抗战时,“勇担国难”的卢作孚先生,是怎么样征服这“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三峡航道,护送难民与物资顺利撤退宜昌的?而经历了抗战的宜昌,现如今发展又是如何?为了了解宜昌的发展,我于1月12日参观了宜昌博物馆。
二、铁血西迁
(一)历史背景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日军攻占武汉。蒋介石不得不迁都重庆,而那时候的飞机、铁路并不发达,加之三峡天险的情况,大多数船只难以航行。这使得很多物资难以进入四川地区,不得不滞留宜昌。长江水道是入川的“黄金通道”,但宜昌是座小城市,并无重兵把守,日军若是抵达,物资的丢失是必然的,烧杀掠强也必定难以逃脱。为了避免这样的惨状发生,蒋介石把这三万多名难民与九万多物资托付给了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要求他的民生公司组织完成这次撤退,由宜昌进入重庆。这就是著名的“宜昌大撤退”。宜昌大撤退的历史被永远印在了每个宜昌人心中,在横跨长江的夷陵长江大桥旁,1938几个数字跟船锚就是时刻警醒人们的“警示钟”。每个人都应该铭记这段历史,宜昌现在的发展与当时的情景密不可分。
战时的脚步加快,日军空军的密集轰炸加之12月三峡也将迎来枯水期,为这次任务增加了极大的困难。就算是放在平时,民生公司20多艘船,满打满算运载,也要将近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量,而要在短短40来天的时间内,面临这么多危险完成这样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份在外人看来不可能的任务,先生却做到了。
(二)卢作孚先生的处境与做法
他加急组织租用小船只,在天险之处凭借自己公司的经验开通夜航,实施三段式航行方式,将大小船只分段摆放,以群众的安危为主,组织好相关人民群众进行大船撤离宜昌至巴东,而后通过中型船只运往奉节,最后从奉节用小船只运往重庆。而遗留下来的物资,在逐步撤离后,随着大船一起运往了重庆。一次又一次地航行,一次又一次地逃脱死神的魔爪,最终在群众的期待与信任下,民生公司圆满完成了此次任务。
http://www.dxsbao.com/art/4143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