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
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淀着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同时也是一部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1]
关键词:《三国演义》 思想 文化
一、正统观
所谓“统”,是指体系;所谓“正”,是相对于“伪”,即是合法。《三国演义》中作者表现的主要基调就是拥刘反曹的思想,在这其中描写刘备是忠于汉室、重于义气、宽厚爱民,是圣主仁君的代表。全书以蜀汉的描写为重点,用将近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描写刘备的霸业,强调刘备乃是“皇叔”、“帝胄”,为统一大业而奋斗不止,对刘备以帝室之胄的名义发展势力、夺取政权加以肯定,把刘备集团写成正统与仁政合一的体现者,与书中贬抑的曹魏集团相对立。作者也在形象刻画和细节描写中表现出拥刘反曹的倾向,表现出斥奸颂仁的政治态度。
二、历史宿命论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知命,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在《三国演义》中也体现了这一历史宿命论的思想。《三国演义》虽然在艺术上具有非常高的成就,但依然没有逃脱宿命论,即便是关羽这样的英雄人物,依然走向了被节义思想奴化的悲剧结局,人依旧不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三、忠义观念
《三国演义》一开始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采用的是民间结义的形式:异姓结为兄弟,“同心协力,就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生死。”[2] 通过桃园三结义这一引子,有关刘、关、张三人更多的忠义价值观呈现在作品中一一呈现。他们的情义直到刘备、张飞、关羽三人相继殉义的悲剧发生为止。可以说《三国演义》中运用到了大量篇幅来刻画三人的关系,包括三人间感情的变化也颇为精彩。例如关羽的“千里走单骑”、“挂印封金”、“败走麦城”,亦或是张飞的“怒鞭督邮”、“截江夺斗”等等,这些都通过不同角度诠释了何为“忠义”二字。他们三人的交好纯粹而又美好,它所反映的恰好是当时社会中小生产者相互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是真正的朋友与兄弟关系。后来随着刘备势力渐起,三人之间又多了一层君主臣子关系,这种关系中依然透露着“忠义”二字,“忠义”依然不可动摇。[3]
四、崇尚智勇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可谓是智勇的代表,如果说勇是一个将领的外在表现因素,是通过后天努力的结果,会因事物变化而变化;而智则是一个将领的内在作用因素,是由先天沉淀出来的效果,是不以环境为转移的自然天性。赵云单骑救幼主,百万敌军中如入无人之境,识大体,顾大局,智勇双全。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和军事思想数不胜数,其包含的思想内涵也甚是丰富,有拥刘反曹的正统观,也有英雄与天命抗争的历史宿命论,还有忠义观念和崇尚智勇的思想,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参考文献
[1] 雷勇.《三国演义》:雅俗文化交融的历史图景[J]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1期
[2]毛宗岗.评改本三国志演义[M].济南:齐鲁书社,1991.
[3]李依茗.《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义意识[J].青年时代,2017(3):7-7.
http://www.dxsbao.com/art/4318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