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当天,成都一群大妈带着红领巾钻栅栏进入向日葵田拍照,造成花景的破坏加剧。尽管此前就有相关“破坏者”,但大妈依旧我行我素,甚至不听游客的劝告。(6月2号 网易新闻) 儿童节不仅是儿童的节日,也是家长的节日,过儿童节少不了“应景”。这不,成都大妈大妈们集体戴上了红领巾,走在了赏花的道路上。但“活力四射”的大妈们却钻起了栅栏,全然不顾花田的标语,硬生生地和前几天钻栅栏的“同伙”在花海中“走”出了一条新路。赏花不能是“我行我素”,还需要多一点对他人的着想。 应景虽好,护景也同样重要。大妈们因为“此前”有人“开路”,就钻起了围栏,这样的心理虽然满足了“别人能干我也能”,但却忽视了这里的“能”更多地是负面的。对于社会来说,应该多一点的是正面的“能”,而非“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盲目攀比。美好的事物应该分享,而不是“独享”,在花海中“造路”固然不至于到违法的地步,但也不能就此“懈怠”转而“破坏”。虽然美景都有时间限制,但保留时间长些,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其他人”可以观赏,这难道不是发挥美景的“最大作用”了吗? 进入景区,就需要遵循相关指引,否则我行我素的行为只会破坏美景。景区留名的现象在当下虽然有一定的好转,但还是难以得到根治。此前,在国际博物馆日,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开馆展品却“意外”成为游客的“表白墙”,引发“众怒”。这样的新闻应该少些。 当然,需要看见的是景区太过硬核的宣传会破坏游客赏花的“心情”,但不硬核的宣传又不能保证游客都知道景区的规定。可以说,景区在宣传上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景区的第一目的还是盈利,所以在宣传上就只能“中规中矩”。但景区的美景应该最大程度地规避“破窗效应”。在这个程度上来说景区就是要避免“一”的出现,对于“一”的出现,应该强化追责,不能让“一”演化成为破坏美景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外,对已经遭受破坏的美景,需要及时“补上说明”,在事发地放置更为明显的标识,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是否会更好些? 虽然可见的是儿童节应景,但同样可见的还有对美景的呵护,才能让美好传达到更多人眼中。有些路可以“走着走着就成路了”,但有些路“一步”也不应该迈出,景区的“花路”就是如此。进入景区,不妨多听一句景区的“唠叨”,了解了解景区的规定,就不致于到犯“众怒”的地步了。景区治理不应该只是景区的“一个人”的事儿,而应该是全体“赏景人”共同的事儿,对美景呵护的,多一点“替他人”着想。 新闻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H8S3TEJV05534CSQ.html
http://www.dxsbao.com/art/4407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