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你于某年某月某日过世,我们是天堂移居公司,我们现在要帮你搬最后一次家。”进入逝者房间,完成悼念仪式,戴上耳机,可鲁便进入了工作状态。他一丝不苟地打扫房间里的每一寸角落,仔细辨别逝者的遗物,弃杂碎垃圾,留下珍贵之物,放进每一个专属的方正黄色盒子中,替逝者转交给心爱之人。
这是《我是遗物整理师》中几乎每集都出现的场景,可鲁则是一名来自天堂移居的遗物整理师。这里的每个小黄盒都承载着逝者一生中最重要的印记,收集着逝者遗留于人间的碎片。每位逝者遗留的碎片各不相同,一部带有“报喜不报忧”聊天记录的手机,一套保存数年的全新秋衣,一枚未送出的戒指,一封绝笔情书……在整理碎片的过程中,可鲁也为逝者解读他们无法好好告别的故事,为他们搬了最后一次家。
闭眼说完又深鞠一躬,遗物整理师可鲁就完成了遗物整理前的悼念仪式。不同于其他遗物整理师,在父亲的影响下,可鲁有着自己的从业原则和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是“来自星星的孩子”的特性。可鲁幼时便患有亚格伯斯症,是拥有超强记忆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天才”。水族馆里,趴在玻璃上观赏鱼群,他就能一眼看出鱼群的数量和健康情况。同时,他也是孤独的,封闭在自己的世界。在父亲的带领下才慢慢走出来,爱上这份“孤独”的职业。专注细心负责是可鲁对待工作的标签。不在乎对金钱的追求,可鲁只专注于替每位逝者整理遗物的工作中。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父亲离世后独当一面。
《我是遗物整理师》正是以可鲁纯真的视角看世界,用平淡的口吻讲述着数个动人的故事,用日常小事展现人性善恶、世情冷暖和社会百态。如果说死亡是冰冷的,遗物在可鲁眼中却是有温度的。村上春树说过:“遗物是曾和亡者一起行动的影子”。也许是因为可鲁那颗赤子之心,才能透过遗物,解读背后未言的秘密。
当独居老人惨死家中,没人关心她的死因,至亲只在乎老人的遗产。而可鲁却从仔细整理的遗物中“看见”了生前的死者,替老人完成遗憾,转交那件未送出的西服,诉说那份对儿子深沉的爱。正如《我是遗物整理师》所说:“死亡并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虽然老人离去,但她的爱附着于那件西服上,留存于儿子的记忆中。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剧,“真实”是《我是遗物整理师》的基调和底色。身为导演金成浩的处女作,《遗物整理师》却能将这个理念融入每个细节中,在摄影方面可见一斑。大量俯视镜头模仿上帝视角,透过每一件普通的遗物,让观众感受到逝者曾经的生活。选取平凡而渺小的个体成为自己故事里的主人公,拼凑出每个真实而感动的故事,即便他们有人为生计发愁、有人被病痛折磨……但在可鲁的眼中,他们也仍然在勇敢爱,熠熠生辉。同样,剧中的情感尤为真诚,父亲对待非亲生儿子可鲁时,那份超越血缘的亲情是无法比拟的。可鲁真诚地对待每一份遗物的举动感动了舅舅,让他们逐渐成为“真正”的一家人。而剧里每个单元故事中的感情更是感人肺腑。
一封冲破世俗枷锁的情书令人动容,没想到再见竟成永别。“为了你,我想成为比昨天更勇敢的人。为了你,我不会再卑怯地隐藏。”同性之恋,可能世人无法理解这种特殊的爱,而在可鲁眼中却是另一种答案。
“爱一个人是值得羞愧的事吗?”
“无法去爱别人才应该羞愧吧。”
正是这样全剧显得真实,触人心扉。主演李帝勋曾说:“看剧前请准备好手帕。”事实证明,不少观众在观看第一集时就已潸然泪下。因此,这部剧也被网友们称为“2021年度催泪神剧”。该剧在去年意外爆冷“出圈”,开播即爆火,豆瓣评分一路飙升,高达9.1。
作为一部人文关怀剧,《我是遗物整理师》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带给观众“不压抑却治愈”的感受。它将死亡增添温暖,用另一种方式诠释死亡,“即使你看不到某个人,不代表那个人不在你身旁,只要你记住他们,他们就不会消失。”剧中不只是生离死别,更是敢于直面死亡的那份勇气和释怀。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最终都不得不面对它。而意外总是无法预料的,如果有一天死亡突如其来,透过他们所遗留下的物品,解读他们未说出的话语,记住并不遗忘,他们就依然活在我们心中。
但更重要的是,在心爱之人还活着时就真诚表达自己,毕竟生活中不一定会有像可鲁一样的遗物整理师替逝者弥补遗憾,说出爱意。就如海伦·凯勒所说:“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http://www.dxsbao.com/art/4468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