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是由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斯诺作为一名美国驻华记者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拥有深厚的欧美文化历史背景和记者素养。他是第一位到达红区进行报道的西方记者,在后来整理报道记录,将其整理成文编译成《西行漫记》(早期出版时的命名)。那么在他编译过程中,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报道是作为一名记者的基本素养,但在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的情况下,他是如何跨越文化差异让西方更确切地了解真实的中国的呢? 斯诺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坎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做过多份工作,大学毕业后才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他拥有深厚的西方文化背景。自1928年来到中国,才开始对中国进行采访报道,“9.18”事变后,相继访问上海和东北,在上海他遇见了打开他对中国新认识大门钥匙——鲁迅先生和宋庆龄女士,斯诺在他们两位的指引下认识中国,也引发了他对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中国新文艺的兴趣。就是在这样一个文化差异的情况下,他大量报道中国陕甘宁地区给西方外国人,对于不悉知中国文化差异。斯诺采用了大量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基于一种跨文化、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在译语中寻求功能对等的过程,在意义上则尽量忠实于原语,即忠实于社会事实而存在。在作品中,斯诺扮演的既是一位参与冒险的经历者,也是故事讲述的叙述者,这就使斯诺将创作和译作相得益彰。斯诺熟知当时中国的状况,也十分了解欧美读者的心理诉求,用以西方文明来解释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必要时也保留中文表达的原汁原味,使得文化差异尽以体现。例如在斯诺在初次见到毛泽东主席时,他这样描述道‘A gaunt,rather Lincolnesque figure,above average height for a Chinese…’,他借用林肯这一具体而伟岸的形象来描述毛泽东。作为美国历史上最深受爱戴的总统之一,林肯的形象无疑是高大伟岸的,在这里用以形容毛泽东,当欧美读者读到这里自然而然就能联想到毛泽东的地位和林肯的地位,他们都是值得尊重和铭记的伟人。突破文化的藩篱,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联通,将毛与林相之对提,使得美国读者更加理解斯诺创设的文化解读背景。 虽然说中西方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字以及文化背景,但在对于某一社会事实的描写,加之以符号语言的创设条件,对特定的话语情景做出具体的解释。可以实现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国家间的跨文化传播。欧美民众在不熟悉、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情况下,跨文化的实现也得力于斯诺创译的《红星照耀中国》。换言之,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对中国的文化藩篱,向外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价值,在文化差异中,大家对中国的审视和角度也变得多样起来。 参考文献: 【1】 百度词条“跨文化交际”、“社会符号学” 【2】 王小卫.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解读网络字幕组的传播活动.2019 【3】 Edgar Snow . Red Star Over China 【4】 John Maxwell Hamilton. Edgar Snow: A Biography[M].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8.
http://www.dxsbao.com/art/4492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