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是北方人,看到窗棂外的乳白色积雪仍是会感到惊喜的。于是披了毛茸茸的厚重的外套,携一身温暖气息下楼去。
楼下有家火锅店, 开张已有二十多年了,店主是位并不善谈的中年大叔, “大叔”我便是这样称呼他的。每次推开雾蒙蒙的玻璃门,门背后扑面而来的香气仿佛给鼻腔拌上椒麻,和了红油,就着糖醋,撒下蒜泥,逼得人唾津潜溢。笋尖、肉片、鹌鹑蛋、蹄膀、黄喉一一下锅,片片油花衬着股股淡黄色汤汁,举勺浅尝辄止,暖了脾胃,唇齿留香,辣的人舌尖颤抖,牙齿都要哆嗦地掉下来,滑润恣意莫不如是。
然而大叔的性情却不像他们家的火锅一样麻辣火爆,反而憨厚温和,甚至有点迂腐无趣。他平日除了照顾生意,便是坐在角落的空位,写字、画画。幼时的我还不懂这些,只想他是班门弄斧,仅有些无用的雕虫小技,再加上他不爱说话,我便觉得他是个没有多少生活情趣的普通中年大叔罢了。但随着年岁推移,我常见他抱着一卷一卷的纸,步履匆匆,神色颇为紧张,好似生怕被人偷了怀里的纸。我将这看在眼里,心生疑惑。一天好不容易逮住机会,我偷偷跑进店里,将小小的身躯隐藏在桌子后,死死的盯着他手中的动作,生怕漏过了哪怕一个可疑的细节。只见他将怀里的纸铺展开来,仔细检查,大手摩挲着纸面,数秒之后又将纸卷起来,再用丝带打结系好,放进一个长长的圆柱形桶里便离开了。我脑海里瞬间浮现出了曾看过的侦探小说里的情节,于是我鬼鬼祟祟地接近那放卷纸的桶,想一探究竟。没成想,当我正准备打开纸筒时,头顶传来一声“嘿,小朋友。”吓得我一蹦足有三尺高,羞红了脸。他笑了,摸摸我的头道:“你会磨墨吗?”
于是,我童年中的许多个午后都是在那火锅店度过了。由最初为大叔磨墨,到他握着我的小手教我写书法,不过是白驹过隙般的数日。他好似是审纸的高手,珊瑚、云母笺、冷金、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等我叫不来名字的纸的种类,他信手拈来;硬笔、软笔、行楷、隶书、小篆,他道行颇深;朱砂、石青、胭脂、藤黄、赭石等色彩,他搭配完美。店里的墙壁上挂着他的数幅书画,浑厚华滋,笔法遒劲,山水景物多用泼墨手法,晕染出了山之巍峨,与水之潋滟。他喜爱收藏宣纸,也喜爱书法和中国画,于是我在耳濡目染中了解了夹贡、玉版、净皮、单宣、棉连等宣纸的种类,也有幸窥得中国纸文化中的乾坤数重。
我儿时仅是单纯喜欢指尖与宣纸摩挲间生出的触感,喜欢看着墨迹在纸上晕染开来,晕染出花花草草,虫鱼鸟兽,星河山水,却不知它是经了浸泡、灰掩、蒸煮、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洪等十八道工序,这些工序如果细分,则可超过百道,历经一年方可制成,亦不知融化在这宣纸里的不仅仅是墨迹,也是流传千年的瑰丽文化。我尤其记得他说:“没有这么精良柔韧的纸,画如何能历经几百年无数舒卷而不损?中国水墨的韵味和意趣又如何发挥?纸是中国人发明,纸的灵魂也唯有在中国体现。
纸的灵魂?那就是了,千百年不朽的书画是依靠不朽的纸,千百年不朽的艺术精神亦是依靠不朽的纸的灵魂啊。如若不是,那在人亡、笔朽、墨枯之后,是谁在为这些千古绝笔发声?是谁托载着这些繁杂古老的文字?是谁在这锦绣华夏五千年长河中熠熠生辉?后人怎了解李白仙骨豪情傲岸不屈,怎了解屈原那般世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与壮志,怎了解苏轼一声秉持的淡泊从容心胸豁达?
纸,尚且是这样,人亦如此。是怎样的人,锤炼出这样的纸,使清明上河图跃然而上;是怎样的人,锤炼出这样的纸,使王羲之于暮春三月写下兰亭集序这样的不朽华章;是怎样的人,锤炼出这样的纸,使诗人的思绪流泻最终现于书帛….大叔告诉我,那初生的纸,会是多么地粗拙而丑陋,它必定有着不整齐的边缘,高低起伏的表面,黄褐且带着灰砂的色彩,它或许只是在偶然间被创造,却为人类文化开辟了一条宽敞的大道,载着世世代代的知识,驰向未来。
论及治愈人的灵丹妙药, 可能是月牙咬在窗棂,暮云吻着黄昏下的树梢,可能是一次细腻的晨光,一顿唇齿留香的佳肴。但于我,这灵丹妙药莫过于思想的充实。
我突然觉得, 纸中的乾坤就是人生一沟沟壑壑坑坑洼洼终于在不断发展之中被纸浆填满。纸中的乾坤亦是我记忆中的开火锅店的大叔一简单质朴, 坚毅而心怀谦卑,始终如一。之前看过这样一段话: “这世界上有才华有想法的人很多,天赋异禀还能在待人接物上平和谦逊才是最难得。愤世嫉俗本身就是一种自恋行为,越高级的人越柔软。”余秋雨亦曾说,人格的尊严到了内层,是清风明月,是柔枝涟漪,细步款款,浅笑连连。
我能在这粗糙的纸面上,望见张骞出使西域过来的马队;望见汉武的狼烟扬起旌旗蔽空的豪壮;望见边塞诗人雪山孤城遥望的惆怅;望见东来西往的驼队穿过大漠莽莽通向锦绣大唐。几度春秋风与火,曾经几载云和月,已铸成如今流光溢彩的辉煌中华,古时战士举缨枪战死沙场换来了如今华厦高楼灯光闪烁,龙舞人间,岂止万里?
新时代的少年皆为华夏灿烂的传统文化惊叹,家国情一不仅 是熟背书本.上的历史知识,或把所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挂在嘴边,而是心怀天下,“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达则兼济天下”,将从前接受的那些一知半解的传统文化教育细细咀嚼,慢慢回味。若有所思,若有所悟,几经辗转,欣喜若狂。正如儿时所喜爱的平整的宣纸,固然有泛黄的色彩,固然有粗糙的手感,固然是古人旧时所爱,却也沉淀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纵横沟壑,凝聚着不知多少代匠人的手艺与心血,它们在默默地讲述着多少风流人物随风淡化了身影,多少繁华盛世在笙歌缱绻中消散了痕迹,它们也提醒我们,“不忘华夏梦,亦未央家国情”。
http://www.dxsbao.com/art/5243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