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随笔 初读“蝇王”这个标题,我的大脑里浮现出的是一只巨大的恶心的苍蝇。读完整本书,我的脑中浮现出的是一只可怕的苍蝇。 故事讲的是在未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时,一群儿童因飞机失事被困在孤岛上。儿童们起初以金发少年拉尔夫为头头,将海螺作为权力的至高无上的象征。最初,在这样的架构上,儿童尚能和睦相处。理性和思想的存在时拉尔夫等人认识到了获救的关键——燃烧火堆,制造白烟。拉尔夫用海螺召唤儿童开大会,制定规矩。但效果总是不尽人意。短暂的争执也时有发生。随着时间的过去,野兽的“出现”渐渐使儿童们恐慌分裂。拉尔夫不再能控住局面,杰克为首的野蛮人成为主流。唯一知道野兽真面目——落在山顶的尸体的西蒙被无情杀害。代表秩序的神圣海螺被巨石砸成碎片。猪崽子也在冲突中摔下礁石,死亡。法律秩序与善良的象征物一个个被身为野蛮人的儿童毁灭。儿童成为了猎手,猎捕儿童。最后的理性的幸存者拉尔夫被追赶猎杀,险象环生。绝望之际,身为成年人的军官拯救了他。军官的到来使一切中断。在结尾处,戈尔丁这样写到拉尔夫的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哭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 这篇小说以儿童为主人公,运用多种意象和象征手法,揭示了人性的恶。野兽是人本身。没有法律与制度的制约,儿童也成为了令人恐惧的野兽。这种力量远强于人心底的善意与理性。要不是成年人的到来拯救了最后的文明,在这个荒岛上,人将可悲地退化,文明将湮灭。可见人性的脆弱与黑暗。 我开始并不能理解戈尔丁这本书为什么取名为“蝇王”。“蝇王”在全文中只出现了一次。杰克等野蛮人留下的野猪头祭品吸引来了很多的苍蝇。蝇王的实体意象猪头与西蒙对话。这处是全文唯一的“蝇王”的描写。那为什么标题不起为野兽这一文中更为常见的意象呢?这个标题是否会有些不妥呢?通过查找百度,我了解到“蝇王”这个词语来源于希伯语,在《圣经》中被称为“万恶之首”。而作为“蝇王”最直接的意象野猪头也具有很深的含义。“它一面连接孩子们无法战胜都自然神秘主义,一面连接着孩子们因恐怖而被激起的惊人兽性。”蝇王是基督教的象征,是罪恶的源头,也是孩子们,是人本身。 人性真的很奇怪。其实,在这个岛屿上,并不像其它假说一样,它不缺少水源和食物。理论上说,儿童们本可以将这里变成美好的天堂乐土。但结果并不是。是“野兽的存在”破坏了这些。那如果“没有野兽”呢?假设野兽在岛屿上从始至终都没被提及,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儿童们不会恐惧,那他们是不是不会退化成为野蛮人?我很纠结,可能还是会吧,也可能不会。我之所以认为还是会,是因为在野兽正式出现之前,儿童们便已经有了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野兽,一个其它的导火索也可能激化矛盾。人性确实是很经不住考验的,野性终将占据儿童内心。我说可能不会,是因为并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实例证明答案。所以,不同肯定。 我又想,把这个岛看作是一个国家,那么孩童们是公民,他们选出领袖,制定秩序,创造文明。他们的步骤与大多数国家的诞生是相似的。但也有不同。相对于国家,岛屿缺少了很多。如共同的信仰,孩童们有些认为火堆最重要,有些钟情于打猎,吃猪肉。如缺乏强制的法律与制度、保卫国家的军事力量,这使得领袖的决定很难实施,秩序难以维持。如领袖的权威、认同感聚心力,杰克很简单地便将原本合唱团的人分离出去。我又想,这种情况下,如何能构建出一个适合的政治秩序?什么政治制度合适呢?
http://www.dxsbao.com/art/5255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