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本红楼,常读常新,我看书中人,我是书中人,我羡书中人。
蒋勋先生称《红楼梦》为最像镜子的小说,我们可以一直读下去,在不同的年龄读它。因为《红楼梦》呈现的是一个人生的现象,它让你看到这些人经历的各种状态,这里牵涉到作者本身难得的包容心,以及他对生命态度的超越感。林黛玉的哭泣、薛宝钗的周到、王熙凤的精明,都只是在呈现而已,作者没有说他喜欢谁,不喜欢谁。时过境迁,书并未改变,但我对书中的人物却有了不同的看法,接下来请允许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初读红楼,我并不喜欢贾宝玉,作为家里人唯一的指望,他不爱读书,不求上进,整日与姐姐妹妹们待在一起,这些行为对于当时上高中努力学习的我是无法理解的,但高考后重读《红楼梦》,我似乎可以理解他的一些行为。红楼梦前80回里,宝玉没有过沉重的经历,他欣赏不了这种沉重而悲剧的美。在他的世界里,花、春、少女才是美,而枯草、秋、岁月都意味着美的消逝。他抵抗这种消逝,却明白自己的无能为力,所以只能消极地选择逃避。他对于家里姐姐妹妹们的出嫁无法接受,但宝玉想到的应该并不是她们的婚后生活可能会过得不好,而是单纯地觉得少女出嫁后便不再美了。宝玉作为一个在温柔乡里长大的人,确实有很多与当时社会主流格格不入的地方,但宝玉很真诚。十几年的学习生涯都在教导我们优雅,得体,文明,我们也都照做了,但总有超出我们掌控范围之内的时候,也要努力维持体面不掉价。但在高考后看到书中所写宝玉在潇湘馆里翻林妹妹东西时那种直不愣登的样子时,我竟一瞬间有了恍惚,这才是生命最原始的样子啊!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我曾固执地以为,黛玉与宝钗是完全对立的关系,甚至还很幼稚地跟朋友争辩谁更好,但现在我绝的宝黛二人更像是人生中不同阶段的我们。从前只觉得黛玉太过矫情,可现在想想黛玉的多愁善感就像青春期敏感的我们,但黛玉也并非终日沉浸在哀愁之中,而是也有着青春少女般的活泼和热情。相比之下,宝钗反而有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当时只看到宝钗劝宝玉好好读书,就觉得宝钗非常听话懂事,但直到我现在在大学里,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宝钗的少年老成。宝钗从一开始十分照顾别人的感受,这反而让我有些心疼她,唯有在“宝钗扑蝶”之时才能想起她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女而已。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第一次出场,便给人十分明艳的感觉,头上、身上所有的配件充满了颜色,颜色的主调是金色、红色、蓝色、绿色,这几种颜色全部是原色,给人浓烈的视觉冲击。一个珠光宝气、很敢表现自己的人忽然登场。与林黛玉一切气息都是收敛的相反,王熙凤一切东西都是外放的、闪烁的。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整个社会的审美观认为女性的美应该是收敛的、含蓄的、淡雅的,而王熙凤完全是现代女性的感觉。我一直很佩服王熙凤,她精明能干,八面玲珑,风风火火。但我却并不会喜欢她,因为她太过心狠手辣,而且有时是让人背后发凉的狠辣。比如贾瑞之死,我之前只觉得贾瑞完全是自己活该,但现在觉得他反而十分悲惨。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贾瑞之前的人生经历。贾瑞的祖父是贾代儒,由于自己在功名学问没有取得较大成就,贾代儒便把他一生不得志的郁闷都发泄在孙子身上:“那代儒素日教训最严,不许贾瑞多走一步,生怕他在外吃酒赌钱,有误学业。”所以贾瑞第一次被凤姐欺骗夜不归宿时便受到了贾代儒极严重的惩罚。然而,这个被严加监管的孙子一旦出事,就是大事,因为他根本没有人生经验,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如果他从小就调皮捣蛋,也不会被王熙凤骗成这样。王熙凤的聪明在于她会设计,一步一步引贾瑞走上死路,但她本身也是一个非常的悲剧,她所有斤斤计较的东西都在现世之中,她少了一些糊涂和对于生命另一个层次的领悟。
《红楼梦》里很多诗词,都有暗喻,很像我们在庙里抽的签。现在有很多人也会到庙里求签。女朋友几天不理你,痛苦不堪,就会到庙里面抽一个签,看她到底还会不会理你。可是从抽出来的那个签看,还是不知道她到底会不会理你,因为所有的签都是诗,讲的也都是模棱两可的话。《红楼梦》的诗词也是如此,有许多人生的隐喻。可以往正面解释,也可以往负面解释,不是确定的答案,像是一个多面镜,不同角度的解读都显得很合理。因此,难的不是文字,而是对隐喻的哲学性解读。文学不是励志格言,不是非黑即白的答案,文学是对生命真实现象的理解与包容。
《红楼梦》的厉害之处还在于它在判词中将所有人的命运都交代给你了,但是不读完这本书你仍然无法理解,而在看完这本书再去看那些判词,你可能仍然无法全部理解,但你总会在某个年龄段在这本书里面看到你自己,亦或你想成为的样子。
我喜欢宝玉的真,喜欢黛玉的灵气,喜欢宝钗的细腻……但同时我也有他们身上的软弱、世俗、得过且过、妥协与偶尔的刻薄。
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
http://www.dxsbao.com/art/5257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