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耍孩儿·借马》一篇,以诙谐幽默的手法、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以为养马人在借马这一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展现了元朝底层人民的生活,同时,也展现出元朝乃至整个中国传统伦理关系的处理方式。
在篇章中,马主人买到一匹好马,十分爱惜,虽然不愿外借无知辈,但不得不借。在借马过程描写中,作者马致远描写了马主人对于至少两对伦理关系的处理,一对是自我与他者关系,另一对就是人与动物的关系。
首先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在文中,自我与他者的矛盾是源自自我的“抑郁”与他者的“强势”。养马人十分珍视自己的马匹,不忍让自己的好马饿着、累着,更不忍外借给无知之辈,然而无知辈出言要借,“对面难推”,不得不借。自我与他者的矛盾由此产生。在这个矛盾中,他者处于强势地位,或许是基于社会关系维系的需要,最终的结果就是养马人“难推”,处于劣势地位。而自我处于“抑郁”状态,养马人因为人际关系维持的需要等原因不得不借;借马者懒洋洋的消极态度令马主人者不满,但没有反抗;心爱此马,三令五申地对借马者进行强调……这种种想法让养马人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之中,绝望心绪涌上心头,”则叹的一声长吁气。哀哀怨怨,切切悲悲。”
马主人与借马者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出元朝时期甚至整个中国文化中所有的人际关系的矛盾,就是个人需要与社会融入之间的矛盾。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民普遍将社会、他人利益放在首位,将自己放在末位,无论是忠孝观念、还是敬老爱幼观念,无一例外都是要求人约束自己,爱护他人。在这种文化、社会氛围下,中国人在做每一个行为时都会将他者纳入考量范围。而往往又会发生个人意愿与这种先人后己的道德需求不匹配的情况,自我的抑郁情绪也由此产生,自我与他者的矛盾不断加深。除了自我的抑郁感加深自我与他者的矛盾以外,他者的“消极反馈”也会加深该矛盾。正如文中的借马者一样,”懒设设牵下槽,意迟迟背后随,气忿忿懒把鞍来鞴”,他对马匹的使用情况并未达到养马者的预期,对养马者进行一种消极的、负向的反馈,这种反馈加深养马人的不满情绪,养马人与借马者的冲突无疑会变得愈发严重。
那么在这种“抑郁上头”,”消极反馈”所导致的自我与他者的矛盾关系中,二者该如何调和?我想,就是要做到尊重、平等、宽容、协商、责任、相互信任。文中养马人和借马者矛盾产生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1.养马者过于吝惜他的马匹,对借马者的要求过于刁钻。2.养马者对借马者提出的养马需求都是一种强制性的要求,并无进行协商考虑借马者能力。3.借马者责任意识不足。4.养马人与借马者并未组成互相信任的关系。因此,在中国熟人社会的大背景下,缓解这种自我与他者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做到尊重、平等、宽容、协商、责任、相互信任,而宽容、协商、责任和互相信任又是重中之重。
其次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在文中,养马人不仅对借马者三令五申强调如何照顾马,还表示日落就盼望马归,”倚门专等来家内,柔肠寸寸因他断,侧耳频频听你嘶。”在养马人看来,他与马是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他未将马看做低微的牲口或是工具,这或许是元朝社会氛围所导致;但是借马者也许并没有将马视为跟人平等的地位,”懒设设牵下槽,意迟迟背后随,气忿忿懒把鞍来鞴”。
受儒家观念影响,作者及很多学者对养马人所持的动物与人地位平等的观点是持批判态度的,动物与人不可能、更不应该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人们更支持人和动物是不平等的。我与大多数人一样,并不支持给予动物以人般的绝对平等地位。将动物视为跟人一样必然会导致权责不清、权利泛化等问题,也会将人的价值贬低。人想要给与动物以人的权利是出于人的欲望,无论是同情心还是生活需要等等,并不是出于理性的考量。我国自古强调“天人合一”,他旨在平衡人的需要的满足与自然界的维护的关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但真的意味着人与自然绝对平等吗?人所能、所应该给予动物的仅仅是尊重、理解等良知情感,其他的如社会地位、权利的赋予是还要考量的。
《借马》中所展现的两对伦理关系,展现了元朝人民的一些价值取向,如先人后己、情谊至上、惜马如命等等。同时其中展现的一些矛盾也是十分值得当下的研究者进行思考的,它们不仅对于我们理解元朝提供借鉴,也引领着我们去思考伦理关系的处理,例如自我与他者矛盾关系如何处理、人与动物关系又该如何处理……
http://www.dxsbao.com/art/5284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