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书,相当于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解读,主要是教给我们如何靠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剥开日常生活中的繁琐事务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去获得真正的幸福。作者是两位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读这本书之前推荐看一下阿德勒的经典著作《自卑与超越》。
关于“心理学三巨头”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市,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882年11月,了解到催眠及宣泄疗法的效果。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对精神分析的兴趣。1895年,与J.布洛伊尔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并写成《歇斯底里症研究》一书。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1905年,发表三本《多拉的分析》《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性学三论》重要的著作。1909年,被授予美国克拉克大学校名誉博士学位。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论。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1]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心理学家及医学博士,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德勒最重要的著作是1927年出版的《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与《理解人性》。
阿德勒原来是弗洛伊德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协议的核心成员,两人后来因观点对立而导致关系破裂,于是阿德勒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创了“个体心理学”。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年龄相仿,是平等的研究者关系,这一点完全不同于把弗洛伊德视若父亲一样仰慕的荣格。
荣格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出生于瑞士图尔高州凯斯威尔,毕业于巴塞尔大学,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
1900年,他在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了助理医师的执照,导师是布雷勒,开始接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1904年至1905年期间,积极地参予由布雷勒领导的有关于早发性痴呆的实验计划。1905年,升任苏黎士大学的精神医学讲师,并在同年升为精神科医院的资深医师。
1910年,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也是该协会第一本心理分析期刊的主编。他是人格分析心理学派的创立者,得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之后又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在1961年病逝于瑞士。
历史上,唯有极少数的灵魂拥有宁静的心灵,以洞悉自己的黑暗。而开创分析心理学的大师-荣格,便是这少数之一。他是佛洛伊德最具争议性的弟子,并将神话、宗教、哲学与灵魂等佛洛伊德忽略的问题,引入了分析心理学派中。他是现代思潮中重要的变革者和推动者之一。
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全书采取了对话的形式进行创作的,通过一个深陷自卑、无能与不幸福的青年跟一个哲人的辩论对话,探讨了一个主题,也就是书封上的那句话: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的勇气。青年是一名图书管理员的身份,他内向、敏感、自卑,哲人则精通阿德勒心理学,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充满了对人生的领悟和洞见,可以说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哲人有一个主张: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青年人比较刺头,不接受这个观点,于是跑过去跟哲人展开了五个夜晚的辩论。两个人辩论了很多话题,比如:人是可以改变的吗?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如何面对自己的缺陷?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课题?这些问题基本上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困惑的。
这本书主要围绕着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当下的重视、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于勇气和决定的重要性展开了分析,并且说明了人要摆脱三种束缚,才能获得幸福: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
相比弗洛伊德的原因论,阿德勒更主张目的论。什么原因论呢?比如童年的经历影响今后的人生,我们之所以有某些消极的行为是因为我们的心理创伤,比如我们发烧感冒了是因为我们昨天出门的时候穿的太薄,等等。原因论主张从过去的经历里找原因,那目的论则否定原因论,比如心理创伤是不存在的,与环境也没有关系;一切都是自身出了问题,你的不幸全都因为你自己不好”。
阿德勒的观点是,任何经历本身并非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是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回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是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http://www.dxsbao.com/art/5342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