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漫长的中学时代,对于通假字的认知,也许只能停留在中学老师所提及的相同相近音而不同形的阶段。中学时代所接触的通假字,更多的只是文选中频繁出现的几个。所以常常会以为,通假字只是作者采用相同或相近音的不同字进行替换,替换的只是其字形而本意并没有改变。所以也就会认为通假字只是一个替换工具,与本字意义完全无关。
摆脱了这种形态的认知,我发现通假字并非如此简单。尤其看了徐复先生的《通假字质疑》之后有所领悟的同时也有着很多疑惑的地方。
诚如两个字除了音相同或相近以外,还应该有着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其之间的通假关系?亦或是说,判断两字是否为同价关系,是否有着一定的统一的原则?如果是讲求同韵声近,义又要切合,那在个别找不到此类关系字的情况下是否定为无通假?再如,语音一直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以致今音与古音有着较大的差异,那如今在判断通假字的时候是否更多的会受到今音的影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判断出来的通假字,还是古音中的通假字吗?另外,通假字其中有音相同或音相近的关系,这与古代注音方法中的直音法是否有联系,其中直音法是否对其有过影响,亦或是反之影响直音法?我们知道很多字的古本音与今音是不同的,甚至相距甚远,其中古音又经历了注音法的前期和发展改善,那这样是否会出现原始音在流传中早已发生改变的情况。这样一来,其原始音中的通假字是否会与所谓的古本音有所差异?在徐复先生的此文中,沈字与耽字的通假,能否看作是这两个字有一个相同意义的字媅,而媅又与耽字同音,所以沈和耽才有了通假的关系?
尽管诸如此类的疑惑时时冒出而不得解,但也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后世常有人在不求甚解的情况下任性对通假字进行修改,这样一来对于古籍完整性的理解是无益的甚至会对后人产生误导。
http://www.dxsbao.com/art/5356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