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穿井得一人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能注意到词句间的停顿。
2.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积累文言字词。
3.多角度探究寓意,明白不轻信谣言等道理,保持去伪存真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多角度探究寓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游戏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游戏——传声筒。老师先对第一排同学说一句悄悄话,第一个同学往后传,不能让其他同学听到,依次传到最后,最后一排的同学分享你听到了什么。
师:原话是“扁担长,板凳宽”。同学们说的答案各不相同,或许是没听清,或许是表达有误,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生活中也常发生这样的事,该如何避免歧义的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去课文《穿井得一人》中寻找答案。
(二)作品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人。战国末年政治家、思想家,任秦国丞相。代表作《吕氏春秋》,由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明确:“编写”不同于“撰写”,编写是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作品。
二、初读课文
(一)正字音
自由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溉汲(ɡài jí)有闻而传(chuán)之者
明确:引导学生“据义定音”,读准多音字“传”。
(二)明节奏
学生尝试划分句读。
明确: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引导学生否定句重音在“非”。
(三)分角色朗读
两名同学饰读丁氏和“传之者”的话,其余同学读叙述者部分。
明确: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丁氏由高兴到疑惑,传之者惊奇。
(四)通文意
小组合作梳理词句,每组代表分享成果。教师辅助讲解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穿、国
明确:对比“穿”和“挖”,“挖”侧重于动作,“穿”强调“通”、“透”,在这里强调挖井要挖透,地下水才能出来。
2.特殊句式:
闻之于宋君(被动句)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状语后置句、否定句)
3.一词多义:闻
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听到”
求闻之若此:名词,解释为“消息”
不若无闻也:动词,解释为“听到”
三、精读课文
1. 概括故事情节,把握文章脉络
明确:启发学生寓言是故事的一种,从开端、发展、结局来概括。
2. 丁家挖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为什么会谣传成“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
明确:多角度、多主体分析。
(1)丁氏:表述不清 (2)传之者:未经调查,传播消息
(3)国人:乐于接受奇闻,谣言越传越广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从上一问的分析继续深入。
(1)丁氏:语言表达艺术 (2)传之者:审慎分析,明辨真伪
(3)国人:避免盲从 (4)宋君:调查研究(学生可能会遗漏)
四、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谈谈生活中有哪些与《穿井得一人》相似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做?
五、课堂小结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总结。
六、课后作业
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香蕉的种子在哪里,并用500字左右的“小练笔”表达自己的推断。
http://www.dxsbao.com/art/5497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