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整齐响亮地再读一遍。
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课文介绍了哪几个景点?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请你来说。很好,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那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叶圣陶先生的脚步继续浏览外洞、孔隙、内洞
二.精读
自由读课文第 4-7 自然段,想一想:这些景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细细读一读相关的语句。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等会儿我们一起分享。 好,开始吧。(巡视)
同学们讨论的声音此起彼伏,相信已经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请你来分享。哦。你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感受到外洞大。你也想说。“直观”一词用得好。没错,作者联想到大家熟悉的“大会堂”,用“一千或八百”这样的具体数字,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外洞的宽敞。谁来读读这句话,试着读出外洞是这么大。靠窗的男生请你。你的朗读让我们身临其境,叶老就是用这样一句很平实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外洞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读。
同学们,瞧——我们到了哪儿?没错,这是有泉水流出的孔隙。我们来看看孔隙的图片,你看到了怎样的孔隙?你来说。哦,有好多窟窿眼儿,还有一条条缝儿,你的眼睛可真灵。光从这个景点名,你能感受到什么?请你。嗯,说明非常狭小。
还从哪儿看出?你来补充。从只有小船进出读出孔隙“小”,同桌还有补充。你从“并排仰卧、用绳子拉进拉出”等看出孔隙低矮、狭窄。同学们数数, 这里出现了几个“小”。哦,有 5个。这是为什么呢?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请你回答。是啊,不仅了强调自己所看到的小船很小,还突出了孔隙的小。你真是作者的知音啊!作者就是用这样简单朴实的话语,写出了自己所看到的孔隙的——狭小。
你们还从哪感受到孔隙的特点?老师真欣赏你这双敏锐的眼睛。“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贴”是指紧紧地挨着,从而感受到孔隙的低矮。那如果把 “贴”换成“挨”“触”好吗?谁来说说你的理由。你觉得不可以。“贴”是紧挨着船底,像被胶水粘住,没有一丝空隙。“挨”和“触”只是轻轻地靠着,碰着。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这些都是作者的真实——感受。除了所看到的,作者还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的非常清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着自己在乘船进洞。男生读看到的,女生读想到的。你们看,叶老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真真实实的写了下来。
我就是这样仰卧在小船里,穿过低矮狭窄的孔隙到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你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分享了,请你来说。嗯,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再找找,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内洞的大吗?你有发现了。“在内洞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内洞的黑与大吗?你的文字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漆黑 一片的内洞,伸手不见五指。内洞的特点仅仅是黑、大吗?快去文中找找,还有其他的景物等着你们发掘呢!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学得很专注,请你来说。呀,抬头发现洞顶还藏着许多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呢!这么多的石钟乳和石笋布满在这么大、这么黑的内洞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靠窗的女生。是啊,这该是多么神奇的景象啊。叶老是怎么说的?请你读。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你们是怎样来理解这句话的?你来说。哦,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你的回答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这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最生动写照。
欣赏完内洞的奇景,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今天,我们跟随着叶老一路来到金华,观看了外洞,感受了孔隙,欣赏了内洞。再来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找到的把这些景点联系在一起的句子,读一读。把自己游览时所见到的景物先后记下来,这种顺序就叫做——(游览顺序)是游记的一种写作顺序。
三.总结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听到的,看到的,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今天从这一篇课文,我们有所领悟。不管是写游记,写景物,都要注意把自己“摆”进去,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
课后请同学们观察校园里的一处景物,和同学交流看到了什么,再试着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下课!
http://www.dxsbao.com/art/5497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