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研学报告
摘要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团队开展了深入学习交流二十大报告的实践活动,并形成了此报告
关键词 二十大 学习 新时代
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给出了一个更新、更完备的答案——“中国式现代化”。
10月16日,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大会报告,宣告了全党“从现在起”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位党代表对此的感受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得走自己的路”。“坚持独立自主”,也是中国共产党回顾百年历史,得到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场外,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感慨:“全面现代化的中国时间开始了。”
按照最新的“两步走”路线图,中国计划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现代化强国。几代国人都对“两步走”并不陌生。在不同的年月,中国共产党朝着强国富民的方向,提出过不同的“两步走”或者“三步走”目标。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认为,“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不多见的对未来制定长期规划的国家。”
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开始,“基本实现现代化”,设定的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十九大将时间提前到了2035年。对二十大的绝大多数党代表来说,“四个现代化”是一种集体记忆。但“现代化”这个词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要早得多。“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出自孙中山之手。《建国方略》描绘过他的理想:修五大铁路,建三峡大坝……在1933年,一份杂志出版了一期“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特刊,刊登了20多篇文章,知识分子们激烈地辩论着中国现代化应当采取什么方式。一个共识是,“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说。
很少有人像二十大代表王振强那样,日常与“现代化”的一个缩影为伴。这位36岁的火车司机,日常工作是驾驶着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毛泽东号”机车,沿着孙中山设想过的庞大铁路网,穿过国家的腹地。“毛泽东号”机车得名已有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还没成立。它最早是报废的火车头,被工人们“死车复活”。这个“火车头中的火车头”,在76年里,动力从燃煤到燃油,再到电力,见证了一个农业国成为工业国的努力。
毛泽东本人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感慨,新生的国家,曾经“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当时对现代化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1954年,毛泽东说,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著名科学家朱光亚记得,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提到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第二年,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蓝图。后来的很长时间,这份蓝图都搁置了。
中国在1977年找回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党的十一大报告里,“现代化”出现了8次。当时很乐观,“在二十世纪最后四分之一时间内”就要建成现代化强国。倡导“实事求是”的邓小平调低了预期。1979年年底,他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小康”,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党的十二大上,“现代化”第一次进入党代会报告的主题——《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简短的开幕词里,邓小平强调“稳定、快速”地推进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党的十三大报告共有45处提到“现代化”,十四大报告则从标题开始,59处出现了“现代化”。报告说,“我国底子薄,目前处在实现现代化的创业阶段。”十四大确定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向,整个国家开始起飞。1978年到2020年,经济年均增速达到9.2%。
很多二十大代表都能随口背出这样的数字: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增长到18.5%。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代表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目前是78.2岁,十九大时,这个数字是76.3岁,5年内增加了近两岁。1949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今天,中国的人口预期受教育年限是14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3年。这是一个曾经有80%的国民是文盲的国家。2009年,教育部才关掉了“扫盲处”。
二十大报告里说,中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二十大开幕当天,航天员王亚平想起,她在2013年首次“飞天”,今年,中国自己的空间站计划年内建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在“中国式现代化”里,科学技术历来处于非常特殊的位置。十二大报告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二十大报告则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列一章,进行阐述。习近平说:“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过去10年,习近平的很多论述,都讲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范畴。
二十大上,代表们听到习近平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让代表们感受很深。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6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代表,通常称自己是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蒿枝坝村的驻村“科技特派员”。他在蒿枝坝村住了7年,见证了村里的70多户拉祜族人家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过上小康生活。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在仔细观察中国,看看中国在下一阶段将为自己、也为世界其他地区做些什么。
二十大报告说,“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用习近平此前的话来说,“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胜认为,过去近500年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发展认知中,现代化几乎“约等于西方化”,隐藏着的是文明论上的“西方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两大传统。拉丁美洲的一位观察者撰文说,这是第一次,一个大国的崛起不是依靠压迫、奴役、种族灭绝和掠夺。“我们指的是,这不同于英国超越西班牙和美国超越英国的那些黑暗时刻。”
今天,很多国家的纸币上,印着中国在当地参与建造的大桥、水电站、图书馆、体育场、卫星等设施。二十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林占熺多年在海外推广他的菌草技术。他记得,为了记住来自中国的帮助,一位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叫“菌草”,特地登报公布。林占熺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地球仪,上面标着许多红五星,每一颗都代表他的菌草技术,推广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最新的数字,是106个。
对全世界来说,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前所未有。10月17日,习近平在广西代表团说:“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这几年,他多次强调,要“保持历史耐心”。国家的发展也在追求“稳中求进”。在二十大报告里,习近平重申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新的人类发展报告称,全球人类发展指数连续两年下降,已倒退至2016年的水平。超过90%的国家出现了下降,中国是罕见的逆势增长。不过,仍只排在第79位——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变。这份报告的主题是“不确定的时代,不稳定的生活”。
30年前,美国《福布斯》杂志预言:“在这个世界上,任何意外都可能发生,而像中国总有一天会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这样确定的事情已经很少了。”那一年的党代会,是中国现代化路上的关键节点之一——结束了“姓社姓资”争论,转向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竖起一块标牌,上书邓小平的一句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发出新的号召之际,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的结尾再次提到了这个标语——这也是它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里。他说:“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为深度感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山东大学团校组织开展寒假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并组织号召山东大学第33期团校威海校区学员全部参与。本次活动负责方于1月20日-27日组织了二十大报告的线上破冰活动,主要为学习和自由研讨交流,深度了解了二十大以及相关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涵盖范围,每位学员都踊跃参与,收集相关活动的全部材料并由各班团支部书记进行梳理汇报,有助于学员们全面理解和深度掌握大会精神和战略安排,同时深刻领会大会对广大青年在新时代的战略性要求。
身为山大学子,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大学聚焦时代主题,担当历史使命,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致力于把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贯通,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有力理论支撑。正如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代表表示,要在回答好时代之题上提供山大智慧。发挥学校中国古典学术优势,在重大研究项目、创新团队建设、新型智库和重点基地建设以及一流学科群建设过程中,明确树立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目标导向。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产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荟萃计划”,建设创新团队和青年创新群体,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创新。同时,要扎实推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并出台《山东大学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实施意见》。要注重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培育造就“山大学派”。山东大学充分发挥人文社科研究机构力量,扎实推进承担全球汉籍合璧、中华文明探源、《永乐大典》综合整理、新编中国通史纂修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进一步做强中国古典学术优势,努力产出具有时代性的重大成果。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山大模式,持续推进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建设,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体验基地、中华美德教育学院、雅乐基地、文学生活馆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深度融合。要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上展现山大担当。着力办好《文史哲》及其国际版等高品质学术期刊,不断拓宽以《文史哲》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为代表的文化交流渠道;积极建设以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际儒学联合会山东大学研究基地、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为龙头的文化交流平台,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学习感悟二十大精神的成果丰硕,广大莘莘学子将在山东大学将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弘扬文史见长的优势特色,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不忘做好党团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党的政策方针永远在一条战线上。
http://www.dxsbao.com/art/5502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