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中电科清明强迫加班,员工怒怼领导的微信截图在互联网上火速传播,沸沸扬扬。一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不少打工人哀怨共鸣,冲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头榜数天并且难以消散。虽然陈志龙事件后来被查证系谣言,但一则较为明显的伪造信息为何会激起如此广泛的讨论,几文怒斥为何能得到万千打工人的叫好,直呼“爽文”。其背后的社会因素,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与反思。
回看最早几则传播该事件的帖子与视频,评论区无不充斥着对该事件表达共鸣的声音。一则谣言事件之所以能持续发酵,与该事件背后我国当下社会愈演愈烈的劳资矛盾密切相关。在常年的报道里,我国为了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主流媒体也时常有失公允的报道相关问题。久而久之,打工人心中积怨颇深。早年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掩盖了这些矛盾的发展。人们甚至乐于加班,自愿加班来以此获取更多的收益来拥抱更美好的生活。但在疫情后,经济发展的下行,失业人群的滋生,“996文化”的大肆盛行,与日攀升的结婚成本与孩子的抚养成本。原本就承担着巨大压力的年轻人面对着一系列的加码显得不堪重负。远一些的诸如结婚率、生育率的连年降低,近年来的“摆烂思潮”,近一些诸如前几日的“天门山跳崖事件”,便是年轻人不堪重负与与日俱增的劳资矛盾浮上表面的前端之兆。
但是当下,我国主流媒体与企业对年轻人心理现状的认知显然与当下呼之欲出的社会矛盾相背离。企业方面,“22岁女孩连夜加班猝死”“62岁女职工夜班期间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然而面对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资本雇主只留下一句“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这一句冷冰冰的话语。面对这样无情的重压,已经成家立业的人往往为了背后的家庭,只能对之默默承受。媒体方面,就在几个月前,央视新闻所报道的“夫妻摆摊日入9000”这样的幸存者偏差式报导被人屡屡诟病。新京报一篇《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奋斗才是年轻人的底色》的报道更是被骂上热搜,面对年轻人旅行上香的一个画面,就扣上了不上进只上香的帽子,居高临下的说教,像极了刚做完作业想要玩一会儿,就来骂你只玩耍从来不学习的家长;像极了加班结束刚想休息一会儿,就来骂你不负责任不管公司事务的领导。罔顾社会群众心理,伤害群众感情。决口不谈待遇与社会压力,连年轻人一点追求心理慰藉的空间都不给予,却一味的要求去奋斗,这样的宣传只会适得其反,引起年轻人对奋斗二字的反感。北京日报对其的批判可谓字字珠玑,与其忧心年轻人上香,不如多去关心他们在求什么。关注年轻人的所思、所忧、所盼或许才能为年轻人顶过压力跨过坎坷提供重要支点。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应该就是对如今压力山大的打工人压力纾解。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后疫情时代的今天,经济复苏中最主要的措施应该是多去关心做生产的人,抚慰他们的心灵,保护他们的权利,保证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以此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投入生产。而不是一味的居高临下的说教,一味的口号宣传,也不是什么对企业家犯错能捕不捕。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若是没有基层的一砖一瓦,再巍峨的大厦也会轰然倒塌。若是打工人的环境逐日恶化,基层人民在重压下失去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转头向摆烂躺平,那经济复苏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国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后疫情时代,重压环境之下,多去关心基层人民,多为他们发声,保护打工人群体的合法权益,不要让劳动法成为废纸,不要一直忽视基层人民,让人民寒心,保障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这是我们当今社会主流媒体与政府应当亟待去做的,应当亟待去改变的。不止陈志龙事件,或许早该去改变。愿日后再无陈志龙事件,更愿再无因加班、待遇等各种因素陷入困境的打工人。
http://www.dxsbao.com/art/5559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