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岁月如流,千年文明,源流泱泱。回忆往昔,千年文化,如今细品,齿颊留香,韵味无穷。无论是诗词佳句,汉服衣裳,还是琴棋书画,君子之道,无不有传统哲学智慧作为依托。
小时候我的奶奶就经常带我穿梭于各个村庄和各个街道看戏,是豫剧。粗放豪爽的音腔,敏锐顺畅的步伐,通俗易懂的戏文,总是引得戏台前的观众连连拍手叫绝,就是唱到了农民的心里。奶奶很喜欢的也是较为出名的曲目,有《秦香莲》,《花木兰》等曲目,大多都以歌颂传承孝道,惩恶除奸,摒弃重男轻女思想的主题为主,越是看到坏人被包青天惩处,人们越是起兴。以前农村演出的戏台两侧没有字幕,现如今有了字幕,但不变的是看戏的人。很多农村的老年人都不识字,但他们依然能听得津津有味,每一有戏曲表演,就赶忙吃了饭,搬个小木凳骑上三轮车,叫上邻居,带着孙子孙女直奔戏台。
无论是豫剧还是京剧、昆曲,他们作为一种艺术,都是当地人内心道德品格,价值向往的射影,是展示当地民风民俗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植根于人民的传统戏曲,在百家传承中不断光大。其蕴含的精神与哲理,也挺起了一片土地,一个民族的脊梁。
从小学到高中,我学习语文学科一直以应试为目的,在语文课堂接触的大多都是答题技巧,每每讲到古诗词时,老师都会说词写的有多美,可我丝毫不觉得这样,因为古诗赏析和背诵经常折磨着我,“乏味”是我对它的一贯感受,。上了大学后时间宽松了许多,我也慢慢的爱上了读书,再读古诗,只有惊艳和慨叹。
我会为“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生机而惊喜,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悲哀而淌泪,为“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壮观而艳羡。古人的笔下何止有三餐四季,风花雪月,更有哲理名言,通达人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教我们正视自己;“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教我们笑对人生;“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教我们知行合一。千百名句,流传至今,风韵不减,诗词严谨而不刻板,发乎情愫的歌赋诗句秀丽优雅,在朗读和学习中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散发的光辉,也享受着凝结智慧的东方韵致。
大学时接触到了两本书,第一本叫《最美不过诗经》,在这本书中看到了有古代民间采莲,采茶,民歌情歌满山歌声的人间烟火气;有《子矜》中女子张望,思慕着青矜,残阳西下,翘首企盼仍不见归来的无力匮乏;有许穆夫人救卫国于水火中的慧智仁,正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昭君为大汉撑起安宁,安静,安康的天空一样,不禁反思自己,若到了与生命相搏击之时,自己会不会如他们那般勇敢。书中更有许多美的句子,“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是爱而怯步的单相思;“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一时间认不出这是月亮还是你;“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万丈红尘的繁华里,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天长地久了。这是在写古诗的文人墨客,痴男怨女也是在写自己,尽管隔着千百余年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各种滋味,与之共情。想来这就是中国千古文化的魅力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论流传多少年都能让当代人眼前一亮。
第二本书是《汉代琅华照寒烟》,说一个记忆深刻的点吧,那就是书中讲的汉酒文化。“百里之会,非酒不行。”酒,从古至今都可以表达礼仪的内涵,也可以充当文化的源泉,更可以成为身份的体现,如孔臧《杨柳赋》中写道“退座分别,其乐难忘”,酒的作用不止于此。想多少诗词佳作在酒的影响下创作出来,李白借酒作诗写出了多少旷世名篇。而今酒文化依然存在。在重要场合,我们讲喝酒要有度,“度”是做任何事的一种丈量,行而无度便是无礼自大的表现,喝酒要“饮不至醉,乐不及荒”,当立足于人性的弱点之时,酒并不会将人引向错误的轨道。
纵黄河沙尘滚滚,也掩不住历史的光芒,中华民族借着千百年传统文化的光辉,终将使“中国”的名字更加响亮。无论传统手工艺还是民间戏曲,他们不仅秉持着原有的智慧与哲理,更在时代洪流中阴着守正创新的精神而不断发展壮大。而带着连黄子孙的信仰的我们,也需在埋头忙碌讨生活的间隙中欣赏古诗词,学习古文化,在顾盼文明中塑造着自己的价值观。
我呢,如今还是一个涉事未深的青年学生,繁花似锦带给我的官能刺激终还是抵不过在古文化中找到的灵魂归宿。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江山依旧,风采犹然。
中华文华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仍韵味不减。我们在传统文化中体会着文明的深刻,本篇主要抒发自己对深厚古文化的热爱,及感想。
http://www.dxsbao.com/art/6302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