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官40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流离半生,九死一生。屡遭挫折的苏轼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的阴暗、卑鄙和险恶。他深感人生如梦:“我生涉忧患,常恐长罪恶。”孤寂迷茫时,他也曾萌生退隐之念:“我生本自便江海, 忍耻未去犹彷徨。”“眼看时事力难胜, 贪恋君恩退未能。”虽然自己性本疏野、渴望归隐,但又被儒家的士大夫精神深深牵扯,始终没有真正归隐田园。苏轼从小接受严格的家教和正统的儒家伦理熏陶。
据苏辙的《东坡先生墓志》,苏轼10岁时,随母读《后汉书·范滂传》,产生了效法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念头,并受到母亲的鼓励。“乌台诗案”后,曾指点江山的苏轼一度深陷绝境,谪居黄州时,苏轼时常感叹人生如梦,他不得不重新思考何处是人生真正的立足之处。自此,苏轼开始追求生命的本真,心态也从“致君尧舜”转向了豁达超然。苏轼初来黄州时拖家带口,俸禄十分微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幸好他在黄州的好友马正卿伸出援手,为苏轼申请了一块荒地,这块地在黄州城东。苏轼带领一家人开垦荒地,种上庄稼。这样一来,苏轼一家老小吃饭暂时得到了保障。
http://www.dxsbao.com/art/6322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