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来越多“想你”路牌出现在全国各地。它们有着相同的蓝白配色,底部写着坐标和指示方向,中间是高度相似的文案:我在XX很想你、我在XX等你很久了、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XX……然而,在“想你的风”吹遍各个城市后,风向却悄悄发生了变化原本无数人排队打卡的网红路牌,如今成为人人嫌弃的土味路牌,话题#忍网红路牌已经很久了#还冲上了微博热搜。
很快,“反骨路牌”出现了。有人拍下照片后直接P图,“吹风”变成“抽风”。有的干脆立个新路牌,将文案改为:我在某地忍你很久了、我在某地没空想你、我在某地没有素质等。
网红路牌是怎么火起来的?走红后为什么又遭到嫌弃?
早在2022年5月14日,就已经有网友在小红书上发布笔记,分享自己在鹅岭二厂拍摄到的“我在重庆很想你”路牌照片。同年6月13日,上海浦东新区北蔡镇高科西路也出现了“想你”路牌。设立者称,路牌“我在上海很想你”的设立初衷,是想让那些不便回家的异乡人,通过拍路牌向自己的家人、朋友传递思念。随后,杭州、长沙、泉州、西安、广州等城市都出现了“想你”路牌的身影,“想你”路牌开始走红。
去年9月,有网友统计了全国尚未设立网红路牌的城市名单,根据名单推算,全国200多个城市都设立了网红路牌。在抖音上,#全网召集“想你”路牌#的话题共有6.7亿播放量;同话题在小红书有413.8万浏览量。不少喜爱网红路牌的网友解释称:这是一块有温度的路牌。看惯了城市里冷冰冰的路牌,“想你”路牌让人感到温暖。此外,“想你”路牌所营造出的氛围感也是其出圈的重要原因,许多网红路牌打卡的安利帖都提到了“出片”这个词,对于打卡者来说,拍照好看才是最重要的。
一时间,网红路牌成了新晋流量密码,路牌设到哪儿,哪儿就能火。但事实上,这些网红路牌的设立可能违法。路牌是地名标志的一种,属于市政公共设施,具有指示城市道路名称、地理方向、道路沿线门牌号码的作用。我国最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中规定:擅自设置、拆除、移动、涂改、遮挡、损毁地名标志的,由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和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对责任人员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路牌应由地名办依据标准地名编制标准地址设置标志,随意设立在路边的网红路牌,并不符合城市管理规定。占用公共道路不说,甚至连指示方向都标错。据了解,上海、南宁、济南、宁波等多地均有网红路牌被拆除的新闻报道。但如果将路牌作为文创产品摆在店内,或者在不混淆真正的地名标志的情况下,将路牌立在店门口当作装饰,是可以的。
“想你的风”吹不动了?在看过无数个“想你”路牌后,有网友发出了上面的感慨,可见人们对网红路牌已经有了反感之意。反感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认为它的文案本来就土;二是认为原本它新奇有趣,但看多了产生审美疲劳,“浪漫、文艺”变成了“土、尬、油腻、没有新意”。
“想你”路牌是怎么走红后又没落的?其实,不只是网红路牌,大多带网红属性的事物,走红靠的都是模仿和从众心理:有大V、网红去这个地方了?那我也要去大家都喜欢这个路牌?那我也得喜欢。这种现象用多看效应(又称曝光效应)也能解释。心理学上将人们对看得越多的人或事物,越容易产生好感的现象叫作多看效应。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扎荣茨曾做过一个实验,研究者向被试展示一组照片,这些照片出现的次数有二十多次、十多次和一两次不等,最后请被试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被试更喜欢看的次数更多的照片,即看的次数增加了被试对照片的喜爱程度。在类似的实验中,扎荣茨将完全不懂汉语的被试分为两组,然后告诉他们这些汉字符号都是形容词,并向其中一组被试多次展示汉字,最后要求两组对汉字的积极程度做出评价。而网红路牌正是如此,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照片,让你想不看都不行。然而,多看效应也有不奏效或起反作用的时候。比如,当第一印象不好时,多看效应就不管用。如果对某一人或事物的第一印象不好,那么看的次数再多也只会增加反感,比如原本就认为“想你”路牌很土的人,在其成为网红路牌后会更加反感它们。
再比如,过度曝光会让人感到厌烦。研究发现,这个曝光范围通常在十几到二十几次接触之间。美国心理学副教授库尔特·弗雷在书中提到,更多的曝光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喜爱程度,但超过某个限制,喜爱程度会趋于平缓,如果持续曝光,喜爱可能会转变为厌恶。网红路牌便是如此,看一两次还行,天天看,直到看了千八百次,就让人反感了。此外,网红打卡地起初是时尚潮流的标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红打卡地失去了独特性和新鲜感,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而且,更多时候,这些网红打卡地也没有照片上那么好看……不过年轻人嘛,就是永远被骗,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http://www.dxsbao.com/art/6346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