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蕴藉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性。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作为话语,与日常话语、哲学话语、政治话语、科学话语、新闻话语等一般话语不同, 具有“蕴藉”特点,从而具体的表现为话语蕴藉。“蕴藉”来自中国古典诗学,诗中国古典 诗学的一个常用概念,强调文学的语言与意义应当蕴蓄深厚、余味深长。在考察文学话语的 特点时,蕴藉是个有用的概念。蕴藉可以被赋予较为广泛因而更具包容性的含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这样,蕴藉就可以 用来描述文学话语的如下特殊状况: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状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 把多重复杂意义蕴涵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所以,文学直接地就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 在。而无论诗作者还是读者,都只能通过这种话语蕴藉而参与到文学活动之中,只不过,作 者主要创造话语蕴藉,而读者则力求阅读和理解作者创造的这种话语蕴藉。
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一句 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从作者的创作来看,任何表达意图,任何社会权力关系的 纠缠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从阅读和批评来看,处于社会语境中 的读者对文学意义和属性的任何理解,都必须根据这种话语蕴藉。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 存在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 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本,即有待于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 是由话语系统的蕴藉构成的。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无所谓文本。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 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说,文本是特定 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整 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 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有时看起来用得平常 的词语,也有可能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蕴。
唐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更”字至少可 以表达出三层意义:一是再次登楼,比如人生行为的重复出现;二是继续登楼,比喻人生境 界的继续提升;三是永远不断地继续向上登楼,比如人生境界永远不断地向上继续提升。一个“更”字,聚合了登楼可能体现的三重意义,使得这一平常动作能同至高的人生境界追求 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使诗人的登楼体验能越出平常的同类体验而生发、开拓出远为丰富而 深长的意义空间,造成丰富的话语蕴藉效果。
再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长信宫词》:“奉帚乎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虽写失宠于汉成帝的宫妃班婕妤的痛苦生活,却对此未置一词,而是巧借宫妃的一个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她在寒秋清晨仍舞动着一把合欢团扇,使人感到她在期冀君恩再度降临;她感觉自己的美丽容颜尚不及那带东方日影而来的寒鸦的颜色,表明己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如寒鸦。诗人直接写出的很少,却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宫妃的无限幽怨之情和内心的痛苦。
http://www.dxsbao.com/art/6366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