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飘带,人类之光
——《地球的红飘带》
记得小学的时候,我每天上学的时候,都要经过市里的新华书店。每次,我都好奇地往里面张望。门口的书架上,一本叫《地球的红飘带》的书,牢牢吸引着我的眼球。这个神秘而美丽的名字,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向往。
后来读了初中,学习魏巍散文《我的老师》的时候,我才通过老师的介绍,意外知道了《地球的红飘带》这部书的作家,正是老作家魏巍。而它讲述的内容,则是两万五千里长征。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更好奇了,终于,在初一暑假那年,我攒够了零花钱,跑去新华书店买回了这本书。
拿到手之后,我便开始了如饥似渴地阅读。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书名叫《地球的红飘带》。这是一部全景式地展现长征的小说,它用生动的笔触展现了长征路的艰苦卓绝,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世界军事上的奇迹,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类的史诗。
两万五千里,可以说是刀剑如林,步步惊心。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用鲜血镌刻在地球上的红色脚印,如同一条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地球上,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
两万五千里长征,除了路途艰险,条件艰苦,令人印象深刻之外。魏巍的生花妙笔,也刻画了长征中涌现出的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雄才大略的毛泽东主席;温柔敦厚的周恩来总理,天赋异禀,每每出其不意,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的天才军事将领刘伯承和朱德。
《地球的红飘带》让长征史在我心中活了起来,它不再是脸谱化的爬雪山过草地,而是展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全过程。
1934年夏季,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苏区的面积由之前的纵横千里一下子锐减到300余里。面对敌人重兵压境,为了保存实力,只能被迫战略大转移。民族危机之时,就是人类最高贵的灵魂闪耀之日。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和指挥下,红军战士激发了人类史上罕见的勇气,湘江血战、四渡赤水,抢渡乌江、飞夺泸定桥,写出了惊天动地的战歌。
记得初一的暑假,我一口气读完了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那些长征路上的一幕幕如同慢镜头一般在我脑海中闪现,作家魏巍的生花妙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嗅到空气中的战火硝烟。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非常久远。后来的日子里,这本书伴随我南下北上,度过一段段青春时光。我一次次地阅读这本书,它总是如同一个智者般,无声地解答我所有的困惑,给遇到瓶颈的我,带来无穷无尽战胜困难的勇气。十多年过去,书本毛了边,纸页泛了黄,但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却依然那么鲜明。
每次看到这本书,我眼前仿佛又浮现了那终年覆盖皑皑白雪的大雪山莽苍的草原,见到了咆哮的金沙江,狰狞的沼泽地,它们共同见证了历史也创造了历史。如今,两万五千里长征,已经凝聚出了举世无双的长征精神,这种面对强敌毅然亮剑,敢打必赢革命必胜的精神,不但让红军打败了数倍其至数十倍于己的强敌,也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勇气。
如今,长征精神已经纳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我们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或许,我们不再需要像我们的前辈那样被迫长征了,但“长征精神”永不过时,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独特的魅力让她的精神穿越历史,突破时代和国界,受到广泛赞扬。
今年是长征79周年,明年,就是长征的八十周年了。我想79年前,当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被迫踏上两万五千里的战略转移道路的时候。或许没有人会想到,就是这支队伍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取得了日后举世瞩目的光辉业绩。这支穷人的队伍,打土豪分田地,帮助受压迫的群众翻身解放。这支穷人的队伍,是人民的子弟兵,是群众眼中的“菩萨兵”。
今天的我们,再次打开《地球的红飘带》这本书,阅读那些深情的语句,我们的热血不能不被燃烧,我们的精神不能不被感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两万五千里长征诞生出的长征精神,成为民族的财富。
如今,历史的硝烟早已消散。但是处在两个一百年历史时期的我们,崭新的长征路又铺在了我们的脚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虽然远离了战火,但是新时期的长征路,依然荆棘密布,需要我们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去行稳走远,走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走好长征路,实现中国梦。
长征的事迹彪炳史册,谱写出惊心动魄的战歌,也谱写出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动人故事。长征中,还凝聚出奋斗不息、勇往直前、爱国为民的长征精神。它乐于吃苦、勇于吃苦、重于求实、乐于团结的内涵,为今天的我们指出了奋斗途径,让我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
试想,这样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小米加步枪,没吃没喝,没铺没盖,光着脚饿着肚子,爬雪山,过草地,两条腿竟然跑得过飞机坦克。和我们新时期的长征精神何其相似。
如今,我们虽然无需再经历长征,但我们新时期的长征,却为我们铺就了新的蓝图。我们已经走过千山万水,未来依然要爬山涉水。青年强则国强,
看了《地球的红飘带》,我又仿佛看到了那群衣衫褴褛的英雄,谱写的壮丽人生篇章。让我们在青春时光里,也扬起理想风帆,踏上人生的长征之路,乘着时代的春风,谱写出最美的人生篇章。
http://www.dxsbao.com/art/6416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