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以载道,赏析诗词技巧手法固然重要,但我始终认为一首诗的“诗核”在于情之一字。王安石的这首凤凰山正是用一种假想对比的方式,假愿自己生在那大唐盛世,做一个轻薄浪子,一生吟风弄月,斗鸡走马,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皆漠不相关,而与现实的残酷与悲凉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对一个心忧家国天下的士人来说,千古最深的绝望与无奈,莫过于此。
知人论世,这话别人来说可能无关痛痒,如若此诗出自李白之手或许也无太多所谓,然而对王安石这个“官三代”来说,这个曾经的放浪少年,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那传说中的太平盛世,几乎断绝了所有的娱乐活动,放弃了一次又一次的升迁机会,拒绝了原本可能安享荣华的一生,毅然付出毕生的精力去变法,去图强。然而现实给了他最沉重的打击,新旧党争,内部叛离,无穷的奏折与进谏、天灾与人祸,让为其挚交的神宗不再坚定,迫于压力无奈罢相,变法大多毁于一旦。虽后重为相公,可无穷的反对与批驳让他渐渐绝望,熙宁九年,长子英年早逝,对其子寄予厚望的王安石彻底心灰意冷,辞去相位,一直积极入世的他就此归隐。元祐元年,新法尽废,一生心血尽毁,王安石也在忧愤之中离开了人世。如果不是生在一个内外交困的时代,没有看到“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的惨状,没有体会过“尚有燕人数行泪,回身却望塞南流”的心情,他也许就不会舍弃一切挺身而出,也许就没有那万事皆随流水去的悲哀,摧毁一个理想主义者,有时就是如此容易。
拗相公,拗相公,可悲的是,如果有来生,或许他还会选择此生走过的路吧。拨开历史的迷雾,我好像看见一位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为国为民奔走一生,纵使不被理解,纵使受百般反对,仍坚定前行,笑着说“我这一生,从没有放弃”。
http://www.dxsbao.com/art/6482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