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词为苏轼因乌台式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一句妙在用“雨声“来代替雨,仿佛耳边已经”啪、啪“作响,雨点穿过林叶缝隙,打在脸上,又凉又疼。”穿林打叶“四个字非常有质感,可以感觉到这是一阵骤雨,雨落下的又急又有力。眼前出现了我们熟悉的场景,有人跑着找地方避雨,有人拿出各种东西遮挡,有人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慌乱之中尽显狼狈之象。而在这场慌乱的景象中,唯独一人与众不同,这场骤雨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兴致,反而激发了他的豪情,他依旧拄着竹杖慢慢地向前走着,时而高声吟唱,时而纵声长啸,在雨中尽情的释放自己。而这时的雨声衬托着他的吟唱长啸,已然成了背景音了。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就是用疾风骤雨来比喻人生前进道路上的危机和困境吧。面对打击和责难,人们纷纷选择了逃避、妥协、放弃,而苏轼用”莫听“、”何妨“、”吟啸‘、“徐行“四个词,展现了他的执拗、轻蔑、豪放、从容,也表明了他的态度。”莫听“说白了就是”谁理你“,而“何妨”仿佛让我看到了苏轼脸上那不羁的笑容。古有”苏门长啸“的典故,可知“吟啸“对古人来说是清雅、脱俗的行为艺术。也不知道古人的长啸到底是什么声音,总让我想起电视剧《笑傲江湖》,刘欢唱的主题歌开头那一声”咦~~呀~~“,听了让人精神一振。“徐行”不仅是因为从容淡定,是他根本没有把这场雨当作是前行的障碍,而是途中偶遇的一场景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关于“平生”,历览诸多鉴赏本,几乎没有解对的,全作“一生”“此生”讲。大谬。此“平”,平空、平白,犹“平添”之“平”。 此“平生”,平空生出、突如其来意也。皮日休“海气平生当洞见,瀑冰初坼隔山闻”、姜夔“怕平生幽恨,化作沙边烟雨”,都是此意。白居易“况在名利途,平生有风波”,亦以平空生出之意解为上。
再说“一蓑”一蓑烟雨。不必身披蓑衣亲自在雨里走着才能说“一蓑烟雨”。不然,“一犁春雨”还得扛爿犁,“半犁春雨”又只能扛半爿;类似还有“一锄雨”、“半锄雨”,“一竿烟雨”、“半竿夕阳”……汉语早先没有专职的量词;量词的产生又伴随着具象化(意象化)特征。(不细说。)而诗词里许多意象化的“量词”,常常被打磨得古里古怪,那是文人(诗人)装逼的产物。一犁半犁雨、一锄半锄雨,是农人的语言(讲浸润土层的深度),一竿半竿、一篙半篙(水),是渔夫或舟子的语言。文人用他们的这些“量词”,不在于对物事作出精准的度量,仅仅只是借他们的口吻,装作对农(渔)事有过关心,稍稍显摆一下我动了那么点隐逸之思而已;所以我说是“装逼的产物”。用时下通行的数量关系来说,“一蓑烟雨”,差不多也就是“一阵雨”而已。总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意译: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他突如其来的这一阵雨(吹打吧),不怕!
http://www.dxsbao.com/art/6482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