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教育思想的转变,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都要依靠师生互动与交往来达到教育目标。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还需要冲破重重阻力,努力探究、改善和解决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努力建立平等、真诚、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自己无私的爱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但是从目前教育第一线的实际看,师生关系却不容乐观,尤其是我们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师生关系的观念转化,其过程艰难而漫长。现在的师生关系仍然是问题重重,从伦理关系方面来讲, 学校上演“师生恋”,老师体罚学生,老师殴打学生致使学生走上自杀之路,同时也发生了学生群殴老师,厌学情绪严重等等;从情感关系方面来说师生间的地位和心灵“代沟”超宽、超深。老师和学生,仅仅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是父子母女关系,是君臣关系,我们之间地位不一样,我教你学,“知识就是权威”,你学的是我的知识……教师很难接近,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课堂教学方面来说,目标教学,就是有目标可不讲教学,“双基”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自然具备了,至于素质教育,那就是“放羊”……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离开了管、卡、压,教师就“名不符实”!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情况: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教育、教学、师生关系“涛声依旧”。总之,教学上是填鸭和被填鸭的关系,教育上是老鼠和猫的关系及其派生的一系列现象,显示出当今我们教育的“越位”“缺位”“错位”问题之严重性!
在这个学期的教育哲学的课程学习中,我对于师生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在刘铁芳教授的《什么是好的教育》中的第三章提到了“教师:活在师生关系中”。第一个方面就是:教师生命的本质。怎样才能够成为一名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仅仅只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获得,只是一个符号化的东西。只有当一名教师处于一种师生关系中时才能真正称其为教师。刘铁芳教授如是说:“真正的教师活在师生关系之中。作为教师,就是要在教育实践中显现自身作为教师的存在,就是要在真实的师生交往中显现教师生命的本质。教师之为教师的价值就是显现在鲜活的师生关系之中。教师之为教师,就是向着学生的生命显现。”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职责就是让学生爱上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是为了成全学生的生命,而不是抑制、阻遏学生更好地成长。总结来说,教师的本质就在于时刻将自己置身于鲜活的师生关系中。第二个方面就是:教师作为向着学生的实践姿态。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耳提面命,而是随时准备聆听学生,聆听他们的内在需要,“只有当我们真正感受到教育作为一种召唤而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时,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才会有教育学的意义。”不管学生处于何种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状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而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发展孩子们的长处,激励他们向上的精神。第三个方面就是:进入与远离。当教师想要把自己的影响加之学生身上时,都应该要有一种将自己的影响从学生的生命状态中抽离的倾向,以此来保持学生个体精神发展的真正独立性而不是让学生发展成为教师权威下的压迫性实践。教师最大限度地促成学生生命的自我成全,恰恰是教师对于自身生命的成全。
目前的我仅仅是一位在读教育类师范学生,可是未来,我也将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学会处理师生关系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一个学期对于教育哲学的学习让我懂得更多也思考更多。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相互信任与尊重。众所周知,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封建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甚至“师生如君臣”之观念根深蒂固。不少教师凭借已有的知识,手中一把戒尺,“成功指点”教坛一辈子。因为“能者为师”,师是知识的权威生不得不“唯师是从”!所谓“严师出高徒”,严,就要训诫,就要惩罚,就要捉弄,就要挖苦,就要扳着面孔、举起戒尺!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可惜,我们错了。我们是用“师道尊严”的“严”来诠释“严师出高徒”的“严”。诸多错误或落后的师生关系观念成了教育弊端的渊源。纵观我们教育现状,“师道尊严”观念的惯性仍很大。在这种观念的导向下,我们对新课程的任何师生关系理念都难以接受,更谈不上实施。任何改革观念先行,旧的师生关系理念没能转化,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落实师生应有权利和义务最具破坏性的阻力源。近年来相关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历历在目。轻的罚站、羞辱、罚做作业;重的抓耳朵、谩骂、殴打。凡此种种,可谓屡屡发生、普遍存在——每一年的通报都有,这都是不信任不尊重学生的表现。相关的资料显示:校园内,教师的因“暴力语言”和过激行为而侵犯学生权利的案例占的比例最高。比如说一些批评的气话、曝光学生的私人日记、随意开除等等。这就说明了我们的教师在这一块做得还不够好,尊重和信任学生真的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了,当一个学生愿意向他的老师吐露真情,大概这才是最幸福和最有成就感的老师了吧!
其次,我认为如果一名老师想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关系,老师一定要学会夸奖鼓励学生。赏识教育在任何一个时代,在任何一个学生身上都没有错。人是灵魂的载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心灵的沟通,需要真情付出。“教育缺乏对话,教育呼唤对话”是当代教育中师生情感交流冷漠的写照。我们教师应任何践行“真情付出”的要求呢?要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就必须把他们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格体,必须与他们进行平等对话,用真诚的对话与交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真诚、平等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和赏识;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信心点燃信心,用希望托起希望!惟有这样,学生才不因我们身上的“面具”感到畏惧。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曾经看过许许多多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里面的拉姆老师就很好的运用了赏识教育的方法挽救了一个极度缺乏自信,拥有阅读困难的像星星一样的孩子。拉姆老师在细节中发现了具有阅读困难的伊桑拥有天才般得画画技能,教画画的拉姆老师对这个备受责骂的小男孩百般关爱,最终伊桑在绘画比赛中赢得了第一名,他的画还被作为学校年鉴的封面。我想这便是赏识教育的魅力吧!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来都是在交流与赏识中建立起来的。
最后一点我想谈的是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有一定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估计没有几人不知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实际操作中真正能构建“知情合一的、系统化的”适用模型却不很多。就课堂教学而言,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课程资源呈现不拘于“教材、教参”的开放化和广泛性特点,而我们的教学却一直受“标准答案”的禁锢,学生很少尝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自然感到课堂教学的乏味。那如何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呢?曾经看过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老师在全班进行组建合唱团。他将全班孩子都分配了任务,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爱捣乱的蒙东成了唯一的男中音,不会唱歌的派皮诺被任命为合唱团团长,唱歌走调的郭邦被任命为当乐谱架,他们每个人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当一个老师愿意重视每一个学生并且因材施教时,我相信学生一定会保持对老师的教授充满着热情。我认为教师、环境不是与教材、教参同样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是活的能激起情趣的课程资源。这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展现其过程的魅力,就必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见识差异,发挥教师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激情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又一重要策略。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教育是时代的反映,“人性化”的师生关系,是解决当前师生关系结症的必由之路。诚然,师生关系课题涉及“伦理”“情感”等神秘领域,正因为其神秘,才显得异常复杂。以上是我学习《教育哲学》这门课后对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小小见解。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烦请老师多多指点。
http://www.dxsbao.com/art/716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