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师生▪研学篇】
春日的海棠山,松涛阵阵,山花烂漫!
近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地质科学与工程系师生走进阜新市海棠山,开展了一场以“思政引领铸魂、地质探索启智、文化浸润育美”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师生们将课程思政融入地质野外研学课堂,在山水间感悟蒙古文化魅力,于地质遗迹中探寻科学奥秘。
(一)思政引领:红色基因融入青山绿水
活动伊始,党员教师为同学们讲授“中国铀矿之父南延宗”“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等地质报国精神案例,铿锵案例与古刹钟声交织,激荡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向往。随后,师生通过景区珍贵的雕刻材料与实物展陈,回顾了阜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的历程,浮现出一幅幅革命先烈开山凿路的画面,与今日海棠山“生态+文旅”的发展图景形成鲜明对比,令师生深刻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伟力。这里不仅是自然课堂,更是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春和景明:山水之间触摸生态脉动
海棠山的春日,奇松怪石掩映于新绿之间,杜鹃、山杏点缀峭壁,师生们沿“登天之阶”拾级而上,穿行于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的山脊线。途中,学生们近距离观察岩壁,辨识花岗岩的矿物组成。在“阴阳松”和“卧龙石”等奇观前,讨论风化作用与节理构造对地貌的塑造,课本中“差异风化”“球状风化”等概念变得触手可及。随行教师现场讲解板块运动与造山历史,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立体感知。
(三)文化浸润:地质传承对话蒙古风情
作为医巫闾山余脉,海棠山岩石隽秀——时光镌刻的地质诗行令师生叹为观止。蒙、藏、满、汉四体文字的题刻,这种“以岩为纸、以凿为笔”的空间叙事,诉说着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学生们聆听景区工作人员讲述海棠山与蒙古王公的历史渊源,感受蒙古族文化魅力,研读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瑰宝。
(四)地质研学:科考精神点亮实践之光
此次研学活动特别设置“地质微科考”研学环节。师生们对沿途岩体——抗风化花岗岩展开研究。“这些造像历经几百年风雨仍色彩如新,与岩石矿物成分和微气候密切相关”,地质科学与工程系张亚明老师的解说,揭示了科学与人文的深层联结。“这次研学不是终点,而是跨学科研究的起点”,地质科学与工程系尹业长主任总结道,未来将依托海棠山的地质与文化资源,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让“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在山海间回响。
矿业学院地质科学与工程系师生用脚步丈量山河,以初心解码文明。这场研学,既是知行合一的教学创新,更是一曲献给新时代的“地质与人文协奏曲”。
【薪火传承▪感悟篇】
地质科学与工程系全体教师寄语青年学子:
以大地为书,以山川为师!
要俯身触摸岩层的皱纹,读懂地球的史诗,感受地质学的魅力!
要脚步丈量山河的尺度,坚韧注解地质人的品格,铸就“登山必到顶,溯河必求源”的学术脊梁!
要胸怀家国山河,做生态文明的火种,具备超越学科界限的视野,成为“大地医生”“资源向导”及“文明使者”!
愿你们永葆“把论文写在断层带上”的豪情,在青藏高原的冰川擦痕中追寻远古气候的线索,在南海可燃冰的晶体里窥见能源革命的曙光。
当地质锤与罗盘交到你们手中时,请记住:我们勘探的不只是矿藏,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未来!
学生收获与感悟:
学生刘锦豪感慨:《普通地质学》课本上的“节理”、“断层”和“球形风化”等概念在燕山期花岗岩山体中变得鲜活。这次实践让我深刻理解了地学探索的奥义,这些花岗岩的“亿万年岩语”成为揭示地球演化的一把钥匙。——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
阎建国同学在微信朋友圈中写道:“以前总以为地质研究就是和冷冰冰的岩石数据打交道,可今天当我的手掌真切触碰到海棠山断层带,肉眼观察花岗岩中闪烁的矿物晶体,突然读懂了这门学科的温度——那些褶皱与节理,分明篆刻着大地亿万年的呼吸与脉动。地质灾害智能监测系统每提前预警一次滑坡风险,都是在用大数据时代的‘地质语言’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命脉,这就便是新时代地质工程人的星辰大海!”——地质工程专业学生。
http://www.dxsbao.com/art/7269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