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爱奇艺《偶像练习生》结束已经过了很久,但是它的热度仍然还在。回顾节目正在播出时,炒至上万元一张的决赛门票,不到三天轮了586万转发量的Nine Percent官博,蔡徐坤超话排名牢牢卡在前三位,手机、游戏、化妆品等接二连三的代言、推广……,不得不承认,它真的很火。但是回顾2013年至2016年,中国的综艺选秀节目也很多,但能拿得出手的偶像或偶像团体很少,相反,一个仅有五千万人口的韩国,一年却能出50个团,简直天壤之别。让人不禁质疑起,这些如火如荼的偶像养成节目,究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虚假的繁荣”?
1.揠苗助长,三个月就想练出“天团”。偶像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韩国之所以不断诞生世界级天团,源于各种魔鬼般的密集训练,RAP、舞蹈、唱歌的系统的培养。但目前国产的偶像养成类节目播出周期一般在三个月,如果收视不好,基本上就没有下一季了。
2.本末倒置,唱歌跳舞外加大腕吸睛。很多偶像养成类节目将财力和精力都投入到导师阵容的吸睛上,对学员本身的培训、养成往往只停留在表面。
3.粉丝没有参与,缺乏情感共鸣。晋级选手基本是由导师、现场观众、媒体评审团选出来的,而粉丝根本没有决定权,粉丝的体验是:纯看节目、不能投票,没参与感、陪伴感、代入感,自然也不会有亲手把偶像捧红的成就感。
4.后续造星资源不够,培养机制跟不上。通过一个节目一些优秀的选手确实有了一些粉丝,但没有后续的培训和推广、包装,这些选手如何进一步成长?
纵然,《偶像练习生》和目前正在热播的《创造101》似乎打破了这样的困局,但是中国偶像养成综艺还处在一个摸索期、混战期,入局者太渴望成功,没有什么耐心和经验。要想使这种态势持续下去,其实关键要讲究方法和对策。
首先,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培养机制。偶像养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一个偶像靠的是耐心和匠心。中国偶像养成要想有所成就并且走得更远,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中国市场的偶像机制,做到慢工出细活。
其次,少一点明星作秀,多一点素人表演。节目真正的看点是素人成长蜕变的过程,在节目中,选手们不断付出努力与牺牲,也会让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如此选拔和养成的偶像才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考验。
最后,少一点生搬硬套,多一点自主创新。日韩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是文化背景和受众群体不一样,不能一味地全盘接收,而应该因地制宜地推出一些新玩法。可以将一些自带话题的“网红”纳入练习生队伍;多和一些互联网平台合作;还可以引入直播、VR技术,多做一些新尝试;偶像的养成最终离不开粉丝,粉丝群体的培养必须重视。当然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最好的养成模式,除了要玩转互联网之外、生产出一些优质、先锋的爆款也很重要。
不得不承认,偶像养成是一片蓝海。但是,偶像养成不容易,周期长、成本高,想要将这张牌打好,就必须从长远考虑,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否则,只一味追求眼前效益,偶像养成类节目注定只会“昙花一现”。
http://www.dxsbao.com/art/812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