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不应该有残疾人,我们的人生只是换了一种新的活法。”在微信群“爱无碍爱的传递”中,负责人定期会介绍优秀的残友,分享助残事业的近况。残友们有些选择加入当地的残联,有些选择以写作为终生事业,有些甚至选择了自主创业……就像每片树叶都会有不一样的脉络,在残障人士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无限可能,他们和我们一样特殊。
这不禁使我们聚焦到“残疾人就业”这一话题,残疾人就业难是众所周知的现实困境。
残障者就业需求满足与现实就业渠道、就业机会少等问题存在矛盾冲突。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15岁以上劳动适龄人口就业率达到65.05%,基于《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公报》数据进行公式计算,同年我国残障群体就业率仅达42.98%,2020年为43.24%,虽略有提升但仍与中国总体就业率相差甚远。
此外,残障人士就业还必须面对社会中的歧视与偏见。据调查研究发现,用人单位的用人意愿是决定残疾人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也是社会排斥理论中有关以生理特征为标志的劳动力市场局部排斥。比如残疾人大学生虽然与普通大学生一样都接受了高等教育,甚至其学习效果要优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但就是由于身体某些器官的残疾,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无法占到有利位置,始终受到很多用人单位的排斥。从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我们就可以窥见残疾人士就业的艰苦一角。
“改变系统以支持人,而不是改变人来适应系统。”所幸,近年来我国加大对残障人士的帮扶力度,不断破除妨碍残障人士就业的顽瘴痼疾,加大建设残障人士就业的体制机制。早在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便提到“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而后,国家又颁布实施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等多部法律条规,给予残障群体关怀与帮助。 除此之外,我国地方政府还以中央政策为依据,不断完善地方残疾人配套制度。比如长沙市出台了《长沙市安排和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和残疾人自主创业贷款贴息补助方案》,详细规定了贴息对象,真正将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有机协调起来,促进了残疾人的就业。
“录用我的标准应该是我能否独立完成工作,而不是用无法阅读纸质文档这类理由拒绝我。因为电子化的文档、具备无障碍功能的计算机是企业理应提供的。”一套较为成熟、系统的残障用工制度相应地也在我国各大企业建立。例如,在白象食品企业,有三分之一的在职员工是残障人士,这些员工被亲切地称呼为“自强员工”,与普通员工同工同酬,平等享受一切福利待遇。为了保障“自强员工”的安全,白象不仅根据这些员工的身体特点安排岗位,还对生产线进行了无障碍改造,真切考虑残障员工的权益。 从现状出发,我国各个企业逐渐摒除腐朽的观念,积极尝试岗位开发、建设残障实习生制度等残障融合用工的实现路径。
目前我国残障人士的基数还很大,其中有很多是具备一定就业能力的,如何促进残疾人就业成为当前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这也对残障人士融入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不平凡的筑梦者突破边界的未来。
http://www.dxsbao.com/gongyi/5431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