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后的第一个春节过后,我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三次线上支教。书籍自是常读常新,每次支教也都会收获不同的感悟,更何况来自夏津的这群孩子将带着他们的家乡赋予的独特活力,在一个个窗口中与我进行言语和心灵上未曾有过的交流。
本次支教涵盖的年级从一年级到八年级,年龄组成复杂且人数众多。在开班仪式上能够看到低年级的孩子们在窗口中展露出的纯真与好奇,也能看到未开启视频,略显成熟的高年级学生在聊天框中与老师们积极互动。我所负责的是七、八年级的生物与地理相关的课程。支教的过程中,备课定是首要面对的挑战之一,而这次既要顾及七八年级所拥有的的生物地理的知识基础,又要保证课程有一定的吸引力,不过于简单或与已讲授的知识过多重合,当然,课程的实用性也必须保证。查阅资料后,我将重点放在“课本”之中,选择了高中课本中相对独立且难度较低的两节课程,既不枯燥,又能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八年级的第一节课开始,尽管没有强制要求,但也有一半的孩子打开了视频,深情充满青涩的成熟与初次见面的好奇。在后续的授课中,孩子们陆续悄悄关闭了摄像头,让我不禁想起从中学至今我所参加的视频会议也同样是这样的状况,年龄的增长反而让一些言行变得内敛,但我想只要效果有成,形式或许只是次要,提问过后聊天框里的大量反馈证实了这点。而七年级的孩子显得更加活跃,对于提问与互动也能收到语音的回答。
第三次线上支教,我不禁再次思考起那个问题,面对不愿意开启视频的孩子,面对黑色面板上的头像和姓名,原本受形式所限的互动似乎又增加了一层隔阂,在屏幕的那一面,面对终究“内向”的孩子,作为老师的我又该怎么做呢?支教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我选择了孩子们,但是却可能看不到孩子们对我的选择,在声音和图像的尽头,灰黑色面板的后面,我应该如何让孩子去选择我,而非孩子是否选择我,我想这才是我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只能通过声音传递我的情绪,用图像延展我的四肢,尽我所能让他们看到我的选择,让他们相信他们的选择。支教的传递或许就在于此。
线上形式或许会阻碍亲身的交流,但身体的互动却能凝聚在沟通的言语中;一周的时间也许对于讲授知识显得短暂,但教与学的心意却能够得到浓缩和结晶。这次支教如一块宝石,尽管形小,但其闪亮与精致将留给我照亮前路的光。
http://www.dxsbao.com/gongyi/5456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