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午,云汉为章社会实践队在一个小时的车程之后抵达中国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杨家埠位于潍坊市寒亭区,是潍坊风筝的发祥地,被称为“都中之都”,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
我们走进南大门后,映入眼帘的是威严耸立的文润阁。文润阁共有五层,是杨家埠的象征,有“溯源堂”、“鸢都堂”、“瑰宝阁”和两层观光层。我们在“鸢都堂”看到了中国“风筝王”杨同科先生扎制的360米特大型“龙头蜈蚣”,其工艺、造型达到了风筝艺术的顶峰,被称为“世界风筝之最”。参观完文润阁后,我们沿着林荫小路来到了杨家埠风筝博物馆,馆内的一位工作人员非常热心,为我们讲解了馆内风筝的特点、发展历史等。团队成员还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了放飞风筝的电子游戏。馆内炫酷的声、光、电技术和精美的馆藏风筝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风筝扎制作坊,走进制作坊,映入眼前的是已经制作好的大型风筝,风筝制作人员的现场制作引起了团队成员的兴趣,大家纷纷向前围观,想看一看风筝是如何制作的的。其中一位老艺人看我们穿着统一,非常好奇,就问我们是来做什么的,我们说:“我们是来自烟台大学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对风筝很感兴趣,特地来潍坊研究风筝。”听完我们的介绍后,制作人员很热心的向我们讲解了风筝制作的知识。
制作风筝的材料一般有三种,质量从高到低是杭州真丝丝绢、涤丝和塑料,由于丝绢质地轻盈、材质好,即使昂贵,但手工制作仍使用丝绢。她们手绘丝绢上精美的图案,用各色颜料绘制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风筝的骨架使用四川生长一年以上的毛竹竹青部位制作,经裁剪之后,去掉里外多余的杂质部分,只留下最精华的一小部分,再经过烤制加工,最后成为制作风筝骨架的精华材质,再用白乳胶将骨架和丝绢粘合,才制作好一只风筝的雏形。一个风筝制作人员平均每天要完成2-3只风筝的制作,一只风筝要经过20道关卡、61道工序,无数次的试飞,确保制作无误之后,才最终呈现在我们大家的面前。
在听完风筝制作人的介绍之后,我们又进而采访了几位工作人员,想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下她们对于手工制作风筝的看法。其中一位阿姨很年轻,在那认真的工作,她做的工序和其他人都不一样,我们怀着好奇心凑过去,原来阿姨在用酒精灯对竹条进行弯制。我们问阿姨什么时候开始做手工风筝的,阿姨看着我们笑着说:“因为从小生活在杨家埠,自己慢慢地对制作风筝有了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得以和潍坊风筝著名传人杨同科老先生学习制作风筝的技艺,虽然现在杨老已经去世了,但自己想继续制作风筝,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听完之后我们被阿姨的这种坚守精神感动到了,大家纷纷为阿姨点赞!
另一位阿姨也和我们交谈了很长的时间,她说自己从事手工风筝制作已经将近二十年,对这项手工技艺有了很深的感情。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商业化的一些冲击,并且加上手工制作确实是比较枯燥单一,而且也比较累,待遇也不是很好,所以很难有人愿意一直坚守下去。现在三十多岁年龄段的人都对手工制作风筝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更何况是当今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了!说到这,阿姨沉重地感慨到:“我们这里是仅剩的唯一一家传统的手工制作风筝的作坊了,可能再过十年,你们就见不到纯手工制作的风筝了,就现在这种情况看,手工制作风筝的技艺将要面临失传了!“听到这里,我们内心一下子很难受,感到很沉重,觉得保护和传承这种古老技艺的担子更加沉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在风筝扎制作坊参观完后,我们和工作人员道别,继续我们的行程。我们沿着路线边走边看,很多古老的建筑映入眼帘,有很多小景点,比如恒顺书店的磨石溜滑梯、古店铺一条街,很热闹,团队成员玩的很开心,而且我们也感受到了很浓厚的古老气息。
兜兜转转,我们参观完了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感受颇多,大家也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自己的一些建议。此次杨家埠之行使我们意识到如今风筝手工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严峻形式,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担负起传承和宣传风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让更多人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号召他们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中来。
http://www.dxsbao.com/news/1118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