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学子走进边疆农场 将国学知识带给少民学生
中国青年网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8月8日电(通讯员徐心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格子公益新疆暖梨行队全体队员于8月6日到达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沙依东园艺场,他们将在这里开展为期十五天的暑期支教活动。8月8日,B组队员前往沙依东四分场,开始了第三天的支教活动,队员带领80余名少数名族同学学习了《论语》节选,学习卡通人物绘画并辅导同学们完成部分暑期作业,让同学们在参与暑期夏令营的同时,不忘学校的课堂知识。
图为志愿者徐心蕾在给少数民族同学讲解论语三则。 金慧雯 摄
品读论语 体会国学
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国学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让维吾尔族学生走近儒家文化。因此,队员金慧雯和王毅轩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心准备的《论语》学习课堂。
“一天之计在于晨”,早读时间总是显得格外宝贵。早晨八点三十,老师先带领同学们跟读了论语三则,期间询问了同学们不会的字词,并注音解释。
第一节课时,小金老师围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午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句话进行讲解。通过曾子的“每日三省”,志愿者向同学们传达了自省、自律、自觉的日常习惯,让同学们学习到良好习惯的同学,感知到了国学的魅力。
图为少数民族同学认真听讲,理解论语内涵。 徐心蕾 摄
师生探讨 教学相长
老师不仅是引导者,更是学习路上的陪伴者。教学的志愿者谨记教学相长的道理,在学生自学、自修的同时,引导同学们“效师”、“效友”而学,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老师带领同学们朗读了论语三则,在解决完生词问题后,小金老师与她的同伴向维吾尔族同学讲解了论语三则的内涵与意义。“老师,这个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啊?”阿卜杜塞米同学一脸疑惑。“罔(wang),三声,它的意思是迷茫而无所得,这句话是说只学习而不会思考就会感到迷惑。”王老师耐心地解答着同学们的疑问,并且以此为契机提醒着同学:“同学们通过这句话应该明白在学习的同时不能忘记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也要记得从中学习,只有这样小朋友们才能得到进步,才能学习到新的知识。”
图为志愿者徐心蕾与少数民族同学讨论“生活中的论语”。 金慧雯 摄
文化碰撞 共同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话体现了古时候君子对待志同道合的朋友的热情,朋自远来,自然而乐,这是是真诚之乐。古时汉人孔老夫子有如此见解,现代的维吾尔族人民也有这一文化。维吾尔族的热情好客可谓是声名远播,他们能歌善舞,在朋友到来时会准备上自家的羊羔肉、应季水果等等来招待朋友。阿卜杜徐库尔在理解这句话后向老师发出邀请:“老师,我们家的蟠桃和葡萄熟了,欢迎您来我家做客。”
志愿者金慧雯与维吾尔族学生互相交流观点。 徐心蕾 摄
一篇论语好似一道桥梁,那头是汉族老师谆谆教导的心,这头是维吾尔族学生认真求学的情,这道国学的桥梁将两族人民的心连接在一起,让师生共同学习对方文化,一同品味国学经典。
支教队队员通过亦师亦友的教学方式,将国学知识带到了偏远的边疆农场,将学生的好客情怀收纳在内心的柔软之处。
http://www.dxsbao.com/news/1323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