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的七月,安徽师范大学赴罗河“手写记忆”支教团队的志愿者们,踩过尖利的石子,睡过冰冷的地板,晒过炽烈的阳光,吃过清汤的面条,也见过深夜的月光。这段支教的路,走得格外艰难。但幸好,他们一路相互扶持,并不孤单。回忆起在庐江县东风村的十天时光,队员们不约而同地感谢一个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党支部书记、2016级辅导员周青松老师。
既然来了,就要做到最好!
“是主心骨,也是定心针”。这是队员们对周老师的评价。第一次下乡实践,队员们多少有些稚嫩,许多工作不知该如何开展。作为团队的指导老师,他统筹全局,合理安排各项事务,同时又关注细节,根据实践地实际情况指导团队及时调整工作。
东风村地处偏远,师资力量缺乏,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当地家长十分信任安徽师大志愿者,冒着酷暑将孩子们送到支教团队。正因如此,支教对象年龄层次跨度大,这让初次站上讲台的队员们有些无所适从。周青松老师及时召开了团队工作会议,具体分析问题,指导队员们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活动安排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不辜负家长的信任,不辜负孩子的期待,是周老师对队员们的要求和希望。“既然来到这里,我们就要做到最好!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受益,我们此行就是值得的!”周老师在会议上说的话成为团队的信念,激励着队员们稳步向前。在他的指导下,支教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获得了当地村民们的广泛赞许。
以严师姿态,守护最美童心
“今天的课上得不错,要是再增加一些课堂互动就更好了……”每一节课,周青松老师都坐在教室后排随堂听课。课下,他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队员们的不足之处,力求教学有改进、工作有动力、队员有成长,更好地为支教对象服务。周老师密切关注课堂动态,立足实际,指导队员们探索“支教+文化传承”新模式,为东风村的孩子们开设一系列特色课程。例如,“尊师礼仪”课,教导孩子尊重老师、敬畏知识;“孝亲教育”课,让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小小书法家”,引导孩子感悟汉字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他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严行禁止队员们在教室里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哪怕是在进行备课、写新闻稿等工作,也不可以。他说,孩子年幼,很难抵制诱惑。而作为支教老师的队员们,要为孩子们做好榜样。
周老师的严谨态度鞭策着队员们扎实开展教学工作,他的认真负责也发挥着榜样示范的作用。团队支教渐入佳境。队员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互听课、互评课,砥砺切磋、以求进益。积极与孩子们沟通交流,倾情陪伴,呵护孩子幼小心灵。努力做到在支教中夯实专业知识,锤炼师范技能,体悟师生真情。这个夏天,“手写记忆”支教团队一同守护最美童心。
白手起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实践地条件十分艰苦。支教团队初来乍到,可谓“白手起家”。没有床铺,仅有的两个房间灰尘重重,周老师和队员一起将其收拾干净,利用村民提供的凉席,打地铺休息;缺乏生活用品,他每天清晨五点钟起床为团队购买所需物资;没有晾衣服的地方,周老师就地取材,用两根竹竿担在围墙和大树之间,供队员们晾晒衣物;没有现成饭菜,队员们主动担当起了“炊事员”的角色,在支教之余为全队解决饮食问题……即使条件简陋,但周老师事无巨细,义无反顾地带领团队克服困难,共同经历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从抵触到习惯。
用队员们的话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周老师更像是他们的兄长。他努力了解每一位队员的性格,默默地关注他们的状态,及时给予疏导和鼓励。也许只是一句工作时的问候,也许只是饭桌上的糗事分享,也许只是角落里的漠然陪伴,却让每个人不再迷茫和孤单。“手写记忆”支教团队从最初的磨合逐渐走向默契和团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初来的那一份生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集体生活的和谐快乐、团队协作的高效运转。
良师益友,一路同行。7月25日,“手写记忆”支教团队圆满完成实践任务。周老师的教诲和陪伴不仅沉淀在十天支教时光里,也融入每一位队员今后的成长道路,激励着他们不惧风雨,砥砺前行。
http://www.dxsbao.com/news/1376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