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党一百周年的大背景下,“萌芽”社会实践队满怀着期待与热情,于吴川市塘缀镇上杭村上杭中学集结,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芽”为目标,想要将学党史带进中学课堂,传播党的声音,颂扬革命英雄的精神,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意识。
我所在的调研组是“萌芽”的一个小分支,主要任务为探访吴川西红色文化遗址,深入实地调研红色遗址现状,了解革命先烈事迹,思考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我们调研小分队共走访了四镇六村,采访了基层干部、烈士后人及当地村民,留下了许多感悟,也记录下了许多历史故事与精彩瞬间。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振文镇边勇村李仕芬遗址。可令我们惊讶的是,革命烈士旧址并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只剩下了一片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面貌。李仕芬先生的后人李茂群颇为无奈地向我们谈起,旧址鲜少有人问津,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遗址修缮,在长久的风吹雨淋下,屋子已不是屋子,而是变成了一块块砖头。
其实这与我们原本的设想大有出入,在前期的资料收集中显示,李仕芬故居还存有基本的轮廓,也曾有新闻媒体报道提及当地政府对其具有较高的重视度。但经过了实地调研后,我们才意外地发现网络上显示的信息与实际并不相符。如今,在互联网与大数据盛行的时代,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习惯了先“求助”于网络,过分相信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缺乏了基本的求真意识与判断力。
在采访李茂群先生的过程中,我们有幸翻阅了英雄李仕芬亲笔书写的书籍,配合李茂群的讲解,才较为完整地还原了李仕芬革命烈士的事迹。这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新闻人,不能“听风是风,听雨是雨”,哪怕是权威媒体的报道,也不能一味地选择依赖,应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质疑。
与李仕芬故居相比,庄艮村林叔文旧址、翟屋村革命纪念馆明显得到了较好的修缮与保护,红色资源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开发利用。据我们向村干部了解,每一年均有各级领导干部、社会团体与青少年学生到此参观学习。此外,庄艮村与翟屋村正在进一步向上级政府申请筹备建设红色文化展览馆,从而进一步发挥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优势,并完善红色旅游特色线路,打造红色旅游特色品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都明白,想要真正落实爱国主义教育,首要将当地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让革命英雄的事迹深入当地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之心,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颂扬英雄精神,提升爱国爱党思想觉悟。
调研全过程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与良村的相遇。一个上午,行程紧凑密集,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了些许疲惫,但从到达良村的那一刻起,我们便被负责人张伯的热情所感染,逐渐重拾回最初的精神气儿。让大家既惊喜又感动的是,张伯在带领我们参观党史展览馆前,郑重其事地邀请我们到一旁的小会议室里,对良村革命党史作了一番简短的介绍,并衷心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张伯这一份难能可贵的仪式感,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一名老党员刻在骨子里的素养,与对他人从一而终的那份珍贵的尊重。
良村党史展览馆的正前方,是张氏宗祠。张氏宗祠左侧方,有一颗古老的榕树,据张伯介绍,它已走过了四百个春秋,在曾经那个烽火喧嚣的年代,它依旧安然而又坚毅地挺立着,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热血子弟保家卫国,在沧桑的岁月中,悠悠而绵长地向日月、向后人述说着他们的伟大事迹。
就在这棵古榕树前,有一块石碑,上边写着“歃血为盟”四个红字,往下一行行精练的文字便是关于“歃血为盟”的故事。1945年1月16日,良村张氏七条村400多人和附近村镇前来的100多人一起聚集在张氏祠堂内外,手持土枪、大刀、马叉等武器宣誓起义,杀了48只阉鸡饮血盟誓,立志为抗日救国血战到底。除此之外,黄明德、李一鸣、李雨生等革命烈士的事迹均让我们肃然起敬,革命母亲张十奶历尽艰辛抚育烈士遗孤的故事更是一度让我们潸然泪下。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在如今和平的年代,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注重充实精神世界,以红色文化武装思想,以英雄力量强化斗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新一代青年,必要积极接受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感悟革命先辈伟大事迹,提升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意识,培养扎实学习、为国奉献的先进观念。由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习近平主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的殷殷寄语。
来源:岭南师范学院“萌芽”社会实践队
http://www.dxsbao.com/news/3913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