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高校资讯 >

永不消逝的“老电影”

来源: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作者:徐涵月

永不消逝的经典

10月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与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完成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4K全彩重制版登陆全国院线,这也是国内第一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影片一经上线,便引起强烈反应,不少观众表示,“这修复的不只是一部电影,更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永不消逝的电波》总时长116分钟,全片共有16.5万帧,修复历时七个月之久。在影片修复之初,修复团队只能依照肉眼识别的颜色进行调整,并联系各类方面的专家,不断研究对比并对色彩的细节进行打磨。同时,对于影片的声音,项目团队也根据电影的情节和事实依据进行了调整和修复,让观众的视听感受更加饱满真实。

终于,这样一部被压在箱底的老影片磁带被一群热爱电影的年轻人们翻出来,经过一步步修改,一次次考证……最终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了大众面前。修复团队赋予了这部老电影新时代的年轻与活力,让更多人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电影故事。

如今,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经典老片等待着被翻找出来,进行数字化修复。通过专业人员进行的修复工作,那些经典的老电影便得以精彩重现、焕发新生。

经典老电影的“搬运工”

从过去到现在,不论是黑白电影,还是彩色电影,它一直展示着一个时代的风格与故事。为了让更多当代人了解到过去电影的模样,电影修复这个行业担起了重要任务。

位于北京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数字修复中心,有一群热爱电影的年轻修复师,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热爱,不断打磨修复各种经典老电影,将影片以最好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正如电影修复师王峥所说:“电影修复是一项特别繁琐且枯燥的工作,如果不是对电影有足够的热爱,恐怕坚持不下来。”

或许对于我们来说,电影修复只是让老电影们“更好看、更清晰”。然而对于电影修复师来说,电影修复更是让老电影“修旧如旧”。

对于修复师们来说,电影修复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保存久远的电影胶片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无疑是电影修复中最不可控的难点。

一般来说,电影修复分为三个步骤,物理修复、数字修复和艺术修复。物理修复是对年代久远的老电影胶片进行清洁和接补;数字修复是利用数字化的技术,将老胶片扫描检查,完成画面修复和声音修复;最后的艺术修复则是将整部修复完的影片进行进一步的艺术化处理。正如资料领事馆事业部主任黎涛所言,“艺术是为艺术服务的工具。”

然而在胶片进行修复的过程中,运输也是一大难题。由于许多老电影“年事已高”,影片胶片则更加脆弱易毁坏。

大多影片的原始材料到电影资料馆的路途遥远,胶片都需经过一定的铁路运输才能到达目的地,于是胶片运输便成了最让人担心的环节之一。一旦路上出现了什么特殊情况,就有可能导致一部老电影失去被修复的可能。

同时,影片修复的过程也是极其考验修复者们耐心的环节。一部电影大概有12到15帧,即使分工下来,每人也有一万多帧的工作量。修复者要对电影的每一帧进行修复、检查和返工,这样反复下来,有时一天下来也仅能修复四、五分钟。这样看似容易的工作,实际上投入了修复者们长期的专注与坚持。

5月1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了位于cctv6电影频道二楼技术部的老片修复工作现场,在这里工作的都是电影频道修复人。其中一位修复者李冉说道:她和她的修复团队一帧一帧地给那些有损伤的老电影们拭去岁月斑驳,除了技术之外,比拼的也是那样一份耐力与坚守。

电影修复的工作也需要一份工匠之心,在修复的过程中,每位影片修复者都想制作艺术品一样,用细心和耐心不断打磨每一个细节。

修旧如旧,补新如新

时代变迁,老电影记录着过去时代电影人的芳华,也记录着我国不断进步的电影产业。电影修复让更多经典的老电影被现代电影人找出来补旧翻新,让它们不再被存放在收藏室,不再泛黄褪色,以全新的面貌重回观众的视野。同时,老电影也承载着过去老电影人的精神与理想,这些内心深处的影响将在电影的修复中不断传承下去,刻在每一位中国观众的心中。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经典影片的修复重映也正在打开新的电影市场,将老电影与现代商业结合,为两者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有了商业的加持,影片修复的技术与老电影的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帮助。挖掘老电影的商业价值,也有利于各大影视平台衍生更多的市场。

我国有着强大的电影文化遗产,所以即使电影修复之路起步较晚,效果却非常显著。如今,对电影文化遗产修复、重映,成了如今电影行业重要的一个关卡,继续探索更好的保护与修复办法,也成了每一位电影修复者的重大任务。

也正如电影修复者们所说,在电影修复的工作中,欣赏到的电影之美,感受到的胶片的丰富层次,是老电影工作者送给当代电影修复者的“厚礼”。

http://www.dxsbao.com/news/4466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探寻省博珍宝,传承华夏历史文脉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探寻省博珍宝,传承华夏历史文脉2025年1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鲁韵传薪社会实践队走进山东省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此次实践旨在通…… 几颗流星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子返家乡:践行青春使命,构建美丽乡村

为了锻炼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1月15日—24日,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院志愿服务队在淮北市相…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探寻省博珍宝,传承华夏历史文脉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探寻省博珍宝,传承华夏历史文脉2025年1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鲁韵传薪社会实践队走进山东…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涌泉回川宣讲队去往乐山一中宣讲

1月23日河海大学涌泉回川源泉队到四川省乐山市第一中学高三13班进行返校宣讲活动步入大学已经有一个学期,团队中的同学们已经…

送春联,暖人心

送春联,暖人心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社区中老人们感受春节的温暖和关怀,2025年1月28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

武汉大学全国文化遗产活化传播调研实践队赴山西省博物院实践

实践背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者,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大地之上。习近…

最新发布

欢迎来到,我镜头下的世界
“咔擦”一声,定格了时间,就在这一瞬间,我听见有人说:“欢迎来到我镜头下的世界”。小时候,他们看着哆啦A梦模样的儿童相机里的照片,有绑在手臂上的气球,有飞在天空中的风筝,也有草地里打滚的小猫小…
《入殓师》:生死之间的摆渡人
“什么,世界上还有帮死人穿衣服的职业?”“最恐怖的课表:周一殡葬、收尸、插花;周二烧骨、挽联、风水……”在人们眼中,死亡往往与伤心、痛苦、害怕、恐惧等情绪相挂钩,但在2008年秋天日本上映的一部《…
《入殓师》:生死摆渡,灵魂随爱而去
“什么,世界上还有帮死人穿衣服的职业?”“最恐怖的课表:周一殡葬、收尸、插花;周二烧骨、挽联、风水……”在人们眼中,死亡往往与伤心、痛苦、害怕、恐惧等情绪相挂钩,但在2008年秋天日本上映的一部《…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学子来到无锡博物馆,参观“血与火的城市记忆”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忆峥嵘岁月,承红色精神”暑期社会实践无锡线下实践团…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学子三下乡:无锡博物馆,参观“血与火的城市记忆”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忆峥嵘岁月,承红色精神”暑期社会实践无锡线下实践团…
“学习党史知识,传承红色基因”星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队 实践活动第十二日
用好红色资源,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红色的故事源远流长。红色资源是我们珍贵的历史遗产,保护红色资源,就是在保护我们国家的历史,就是在传承我们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重走来时路,用青春实践新征程
为学习和弘扬习近平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的“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精神,郑州轻工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组建“重走来时路,用青春实践新征程”社会实践团队,…
吴月娥舍身跳崖震敌胆
吴月娥,1911年出生在湖南酃县(今炎陵)南流村荷树窝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吴明才,母亲肖慈秀。这里与井冈山的大井、荆竹山相去不远。吴月娥还有个80多岁的祖母邹阿婆。一家四口,以租种地主的田地为生。…
节水护水,保护生命之源——机械学院节水护水暑期社会实践队
节水护水,保护生命之源——机械学院“节水护水,从我做起”暑期社会实践队今天是实践队开展社会实践的第二天,今天队员们整理和收集了微博、抖音、以及微信公众号等众多公众平台上关于节水护水的研究、调查…
民族文化特色
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是事关全局的大事,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维护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促进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