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寻迹
——朱家峪调研日志
我山东大学“古村新迹”团队一行九人租车前往章丘市朱家峪进行该地著名传统村落生存现状调研。此行历时八小时,沿途不仅领略到朱家峪古村的魅力,通过实地采访还收获了一些对其生存现状的新认识。
上午九时半,我一行人到达朱家峪,经司机介绍弄清楚了朱家峪原住民的现居地位置。考虑到进到景区后难再出来,我们决定先从对原住民的采访进行工作。
原住民的现居地坐落在景区旁边,俨然一副小区型现代村落的模样,排布整齐、规划死板。街道上行人不多,壮年都在忙农活,仅有稀稀落落的老人坐在门口乘凉。因为缺乏经验我们选择不分散行动,集体对一位在门前理葱的老奶奶进行采访。老奶奶告诉我们,因为朱家峪交通极度不便而且地形限制了农业的发展,所以朱家峪的村民从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陆陆续续地由朱家峪古村迁出,定居于此。2004年的时候景区才落成,之前的时间段古村几近荒废(少数人不愿迁出)。她还说,自己对古村建成景区没有太多感触,对古村的感情也不深。老人的话打破了网上“为建景区将村民强制迁徙”的错误报道,使我们对“建成景区对朱家峪古村是否起到保护作用”这一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通过第一次采访我们发现,问卷的调查形势在这里存在很大的弊端,其一是朱家峪处地偏远,老一代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其二是我们的问卷的答案选项有较强引导性,不利于被采访者的主观表达。所以我们决定抽取典型性问题,不桎梏于问卷,分组分散采访。接下来采访到的几位老人都持有相对一致的观点,同时也体现出老人们缺乏对古村的保护意识,但他们也一致认为景区的建成或多或少起到保护的作用。
接着我们又对朱家峪村委的一名干部进行了采访,他表示,在朱家裕建设景区其实是对古村的破坏,一是因为景区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古村的原貌;二是以娱乐为主的商业化运作对古村文化了传承没有多大意义。后来我们遇到了很难遇到的村里的年轻人,她也表示,建立朱家峪景区对古村的保护作用取决于景区的运作方式。
对于村民莫衷一是的回答,我们将问题抛到了朱家峪景区里。中午一时左右,我们向景区内进发。
进入景区的一瞬,我们就感受到古村的气息。抬眼可见的黄土夯的墙,层层叠叠的石头筑起的庭院,那是十分典型的山东式建筑,据了解康熙年间的部分建筑得以保存。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影视作品的拍摄点,由于剧情需要,这些点的风貌被改造。沿途我们向游人发放了问卷,收集了不少游人对朱家峪的看法。在村里有名的600余年的大树下,我们采访到一位八十五岁高龄的大爷。大爷说,他对古村的感情比较深所以一直没迁出,也觉得现在的生活过得不错。他还说,古村现今的生活与过去差别不大。接下来我们还参观了朱氏祠堂,在街边大妈那儿观看了古村传统刺绣手艺,感受到朱家峪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一路上的采访与观察,我们还是明显感觉到景区建设对古村的积极作用。
下午四时,我们离开朱家峪,踏上归途。
此番出行,我们对古迹的景区建设不再抱片面的消极态度,承认其积极作用,同时也关注到古村的保护不应局限于物质遗产,还应重视其非物质遗产。
http://www.dxsbao.com/news/650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