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时,他总会习惯地说:“教书的。”既不自傲,也不自卑。对他而言,老师不仅是种职业,更是深浸灵魂的信仰。
从第一次站上讲台,这种精神便融入血液。他热爱并坚持着,无论机缘如何安排,始终怀揣着炽热的心。
原来奉献无关年龄,只在于有无一颗炽热的心。
与俄语的不解之缘
已是耄耋之年,吴建中捧着他精心制作的教案,不厌其烦地朗读俄文例句,全身上下似乎都在散发着一种矍铄、振奋的气息。
他的免费大课堂是在工科学院开设的一门俄语课,它不是必修课,每次却都有100多个学生前来上课,座无虚席。对于年届八旬的吴建中来说,从家到教学楼的这段路并不轻松,但是每节课他都风雨无阻,准时站在讲台上等待他的学生。课前的吴建中一边弹奏电子琴,一边唱着俄语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优美的琴声加上标准的俄语发音,学生陶醉其中。
免费小课堂设置在吴建中的家里,简单的教具,他亲手写的俄语卡片,亲自编写的教材,和墙上的一幅略微褪色的苏联老地图。 客厅沙发上围坐着七八个学生,略微显得有些逼仄的空间反而更衬托出这一室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
吴建中早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与俄语结缘。当时正处于物质匮乏的时期,想要学好一门外语更加困难。因为没有收音机,他每天清晨早起一个多小时,躲在别人家的窗户外偷听俄语广播。那是贫困时期一个孩子对于知识的欲望与进取,也或许他这一生注定与苏联与俄语有着不解之缘。
随着对俄语的学习渐渐深入,他开始有了苏联的笔友,聊学习聊兴趣爱好也聊生活,不够专业更谈不上深奥,但是可以与苏联的小伙伴交流已经让吴建中开始感觉到兴奋。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为中国派遣留学生铺平了道路。1951年有375名学生被公派到苏联留学,其中中国科学院派出了10名。中国政府决定从1952年开始每年向苏联和东欧国家派遣和交换留学生,并与这些国家的政府相继签订了派遣和交换留学生的协定。在上世纪50、60年代,到苏联去学习或进修,是一次极好的机遇,也是政治上的一种荣誉和信任。1954年至1956年处于选派留学生第二阶段,采取“严格审查,争取多派”和“以理工科为重点兼顾全面需要”的方针,共派遣5853名留学生,其中大学生4640名。
吴建中正是这4640人中的一个,这一年,他二十岁,带着激情与向往,他去往莫斯科留学。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三大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中俄关系还处于黄金时期。那时的苏维埃共和国是曾是每个苏联人心中的骄傲,各方面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鼎盛时期。
1956年,吴建中登上了北京——莫斯科国际特别快车。他就读于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城市建设与经营专业,主攻土木建工。异国求学,既要防止违禁又要入乡随俗。他了解了莫斯科社会治安情况,以及苏联人的风俗习惯等。刚到莫斯科,苏联人表达友好请他们吃辣椒,每人发一个辣椒,一瓣大蒜,吴建中看着傻眼,当时苏联本土不产这些,一元钱一瓣的大蒜,当时在我们中国一元钱买几斤。后来他了解了莫斯科社会治安情况,以及苏联人的风俗习惯等。知道了在与苏联人交谈时,切忌询问他们的年龄、婚姻、工资。苏联人喜欢年轻,尤其是女性,即使遇到老太太,也只能称呼“姑娘”或“小姐”。
现实并没有他想的那么美好。他的留学生活紧张有序且充实,他感受着莫斯科凛冽刺骨的冷风,吃着牛奶、面包、黄油的早餐,在宿舍——实验室——图书室“三点一线”上周而复始的一天天度过。那时候的大学要读五年,每个留学生都制作了可供五年使用的衣物,整整两大皮箱,全部公费。在苏联期间,每人每月享受助学金五百卢布,相当于人民巿250元,这种待遇不但超过了国内一般教师的生活水平,而且比当时苏联讲师级的教师的收入还要高。但那时候的学习生活还是十分艰苦,尤其是刻苦钻研的学生,几乎每天都处在半饥半饱的状态。有不少学生患了浮肿病和慢性肝炎,不得不被迫终止学习。吴建中也正是在求学时期生了场大病,不得不入院接受疗养
也许真的是福祸相依,在疗养院治疗期间,他和一位苏联战斗英雄在一个病房,几乎每一个年轻小伙都有英雄梦,面对同一个病房的苏联战士,吴建中的心中燃着敬意。面前的苏联英雄经历过什么?真实的战场又是什么样的?吴建中迫切的想要了解他面前的这个人,却发现自己词汇缺乏,前几天只能停留在简单的客套话。那时学习俄语是十分枯燥的,即使是俄语专业的学生也几乎没有任何电化教学设备,很少有图文并茂的原版参考书,教材是北外俄语系教师编写的,印刷的纸质也很差。但是为了交流,他逼着自己更地道地去学俄语,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他的俄语水平突飞猛进。可能人都需要一个契机抑或是一个理由,而后会收获到一些不期而遇的美好,比如他遇见的苏联英雄,再比如他学到地道的俄语。
1991年,他有一个建筑工程在俄罗斯,当时和当地人的谈判以及合同内容的制作,都是他在操作,项目进行的很顺利,当然,他的俄语水平并不比他的建筑专业水平差。
教大学生俄语并不是他一时心血来潮,现如今中俄也有很多的合作项目,俄语熟练掌握的重要性对于一个项目的谈判交流不容忽视。再者说,我国重建丝绸之路的前景,该路从新疆通出国境,要经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共和国。这些国家原先都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他们所用的官方文件(诸如合同和施工日记等)都是俄语。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发和进展,俄语人才必不可缺。吴建中鼓励学生应看到国家的发展需要,高瞻远望,提前看到这个工程需要用人的情况。
“我觉得做事细致认真绝对不是为了细致而细致,而是在细致当中可以找到乐趣才去细致。这种乐趣对我来说,是探索美的过程和每一步前进的成就感。”有时候,对一件事物的兴趣在慢慢琢磨中发现,全身投入,用心斟酌,也在点滴的观察中随即拥抱了美学和成就感。吴建中在学俄语的过程中领会到学口语的两个要点:听和说。反应发生的条件则是身临其境和快速反应,满足两个条件就会发生完全反应,会慢慢发酵出味道,获得成就感。
吴老对俄语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纵使是在下乡当知青那艰苦的八年当中,学习俄语的心都未曾动摇。他也曾翻译了一本俄语书籍,可惜日后因故未能出版。
“老师最应该表达的是爱,不是说教”
八年三个月零二十一天,吴建中当年为了陪妻子被下放到农村,夫妻同甘共苦。吴老当时被分到一所乡下的小学教英语,校领导看他教得好就让他顺带着教一些其他学科。有些科目他没接触过就自己先学,直到自己学懂学透再教给孩子们。
“But by long absence your truth has been tried
长久分离,你的爱仍不变
Still to your accent I listen with pride
你的声调仍然使我留恋
Blest as I was when I sat by your side
我多幸福,像从前在你身边
Long, long ago; long ago
多年以前,多年前。”
吴老参加的师生聚会上,有不少当年的学生回想起吴老教的英文歌《long long ago》,甚至激动地唱出声来。几乎所有学生都记得吴老师当年特地向学校申请买了一个收音机,晚上放英语歌,再通过自己的改编,用脚踩的老风琴C调伴奏来教孩子们唱歌。月光,歌声,节拍,欢笑。那可能是他和孩子们物质上最缺乏的时代,却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老师的心胸应该开阔些,要能够包容学生的愚笨和缺点,能谅解学生的错误和无知。”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也一样,需要教师的包容和理解,然而要做到这些,老师的心里一定要有对学生的爱。没有爱,就没有宽容,没有鼓励,也就没有教育。没有得到过爱的教育的学生,将来也不懂得感恩。爱和包容一直都应该是教育里很重要的方面。我们的学生首先要感受到爱,学会爱,自爱,而后爱人。以心换心,用爱感动爱。学生需要因材施教被理解,而不是喋喋不休的大道理。我们的教育已经用太多的说教让学生麻木与厌烦。而且,在我们惯常的表达中最常见的就是空洞的格式化语言。
吴建中曾为改变说教方式做出过很多努力。在他看来,技巧不重要,关键是真诚;爱可以有不同内容,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做过什么。他上课既不是传统的上外语课的方式,也不是通常的讲座形式。他把枯燥语言学习变为师生互动的讲座,用英语同俄语词汇对比联系,从两种语言读音基本相同的词汇入手。诸如兄弟、姐妹、学校、学生等词。使学生一读出声音就立刻就能记住该单词的中文意思。既减轻了学生记单词的负担,也增加了学生对俄语学习的兴趣。
“单纯的目的,趣味的教学”,在吴建中老师看来,教师其实就是这么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当老师的五十年对他来说一直都是享受。吴建中下排的牙齿只剩下两颗,原本他已经和牙科医生约好去装牙套,后来医生说会影响舌头,这样一些难的发音就讲不出来,吴建中能够准确地发音,为了不能影响学生的教学,他到现在都还没有装牙套。“教书的”这三个字在他的生命里,那是他倾尽一生的信仰,是神圣不可被辜负的。
“四度春风化绸缪, 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碧树调余老更红
年近八十的吴建中老师仍然健朗,老师掰着手指头数着自己爱吃的时候像个小孩,满脸笑容。“像是什么炒腰花、螃蟹、炒肥肠这些,我都爱吃,但现在一吃就犯病,但我老管不住嘴。” 吴老师有痛风,腿脚不方便,所以需要忌口。现在因为要给学生上课就不会闲着,空闲时间都拿来备课和编教材了,就没时间馋嘴了。
吴老师兴趣广泛,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会唱歌,会书法,油画,还会点日语,76岁的时候还学会了电子琴。但由于不擅长用电脑,他发给学生的教材都是手写的,无论是俄语还是英文,都是花体,十分漂亮,很有条理。他在编教材的时候,并没有用什么资料,基本上靠的是几十年来已经深深印在脑里的知识。
吴建中老师给学生义务上俄语课,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他是个十分健谈的人,经常会在课上给讲他的经历和俄罗斯的风土人情。吴老师教学生并不是指望他们以后会成为一个多么有名有地位的人,他只是希望他的学生能做一个富有的人,精神的富有。他希望通过他的教学,学生们能有一个知识框架,以后有机会可以在这个框架上面不断地补充,因为他认为,语言靠积累,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乐观的心态,终身学习,不让脑子荒废,也许就是吴老师年届八旬依然身体硬朗的原因。
除了俄语,吴建中的英语水平同样出色。他上的中学是英国人办的学校,那个时候,英语全是英国人所教,所以他的发音很准。再加上任教期间,也一直接触英语方面的知识,所以英语教学对他来说,根本不成问题。”
吴建中所在的小区,有一个贫困家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里的双胞胎孩子长期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老人宠爱两个孙子,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父母的督促辅导,孩子又比较贪玩,学习自然也比较差。五年级时,他们的英语成绩只有二三十分。得知这一情况后,吴建中免费当起两个孩子的英语家教,给孩子们补习英语,孩子们感受到爱和温暖,吴建中享受着奉献和教学。一年后,两个孩子的英语成绩一个达到85分,一个达到86分。
小区附近,还有一个他经常光顾的理发店,店里有一个残疾人理发师。理发师虽然家庭经济很困难,但不愿接受社会的同情帮助,一直靠着自己的手艺养家糊口。所以吴建中就经常去那边理头发,别人一个月剪一次头发,他10多天就去一次。去的次数多了,吴老师知道他有一个孙子,已经是四年级,每次英语考试都只有二十多分,此后,吴建中又开始免费当起这个孩子的家教老师。两年间,孩子的英语成绩已提升到80多分。
“其实我还没有做出什么成就,我觉得我还可以做得更多。”忘了是谁说过, 如果你真的想只做你自己,最好还是做个教师;如果你决意当个稍微称职的教师,你必须做一个真实的你自己。很多时候,就因为你知道自己是个教师,你也便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不管世道如何变化,你也能守住你作为一个教师的内心领土,不会也不屑于弃守你的疆界。可和光同尘,也可敬而远之,即便世态炎凉,你不会“中暑”,也不易患“感冒”。
人们总是用“夕阳”来形容老人。“老年”,一直是使人敬重而又生畏的字眼,当一个生命看遍世间百态,历经沧桑,当他们不再年少不在身强力壮,回忆过去的坎坎坷坷,得失聚散,暮然发现自己已经风光不再,内心涌动着不安和失措,可能无法接受突然衍生出的失落感,甚至是忧伤和凄凉。于是,新闻里现实中总是出现老人自杀,因为抑郁也好,因为不想拖累子女也罢,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作为老人的价值,对于社会而言,老人的经验和奉献精神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碧树调余老更红,强将颜色慰飘蓬。
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然而,教师之爱是一种推出的爱,一种传递的爱。你用你的爱哺育学生,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能力,然后他们会带着你的爱走向社会,去迎接未来。对已经退休多年的吴建中老教师来说,俄语和教育事业于他的意义永远不会消失。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http://www.dxsbao.com/news/695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